2018年的國內投影市場,本土品牌呈現出兩級分化的特點。即,家用新興市場的強勢,以及傳統市場的彷徨。
一方面,在家用投影市場,憑借激光電視和微投的上位,本土投影品牌已經“執掌規模牛耳”。雖然,在高端家庭影院市場,本土品牌涉足不深、沒有像樣的建樹,但是,在普通普及性產品上,本土品牌的優勢市場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從傳統的產業規律看,掌握規模市場,是實現高端市場超越的基礎——后來者很難從高端奠定自己的技術地位,卻可以從低向高端不斷提升自己的市場附加值。
因此,雖然本土品牌在高端家用市場建樹不豐,卻完全無需擔心這會成為戰略上的弱點:普及化的規模才是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義。
另一方面,在傳統投影產品市場,本土品牌則遭遇了一輪比較大的市場挫折。首先是2018年,由于政策上的“教學三通”工程接近完成,市場增量收窄,以教育市場為主要放量突破點的“傳統類型激光投影”遭遇了成長瓶頸。其次,商用市場,本土品牌崛起仰仗的激光投影,依然難以抵御傳統汞燈產品的價格優勢,又遭到了大尺寸液晶平板崛起的壓力,整體環境難言樂觀。
在傳統投影版圖中,真正能夠持續保持成長力的是工程市場。但是,工程市場向來是“技術競爭”壓力更大的領域,這不利于新興品牌的崛起。同時,外資品牌在工程市場長期布局,占據了渠道和口碑優勢,也成為本土品牌突破的障礙。
總體而言,2018年本土投影創新品牌在“傳統應用場景”中,基本以“艱難的前進”為特征。行業企業不得不更為重視細分產業環節、重視細分市場、重視對渠道的建設和讓利。這些變化均說明,傳統投影應用場景中的“品牌創新”大潮已經過去、新興品牌的進入之門已經關閉。
實際上,即便是高速發展的家用板塊,新興品牌的創業機會也已經在2018年接近尾聲。如,這一年有天貓魔屏產品不錯的銷量,但是同時也有“無屏電視”概念的創造者艾洛維向LED大屏產業的毅然轉行。業內專家認為,2018年之后投影行業將進入一個告別新增品牌、而以存量品牌競爭為主的新階段。
在這個新階段,一些品牌的離開是難以避免的。例如,微投行業曾經有過150家大大小小的品牌,顯然微投市場無論如何發展都難以養活這沒多的玩家。按照不同的細分產品線和應用場景,投影品牌們的重新定位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