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增長
目前,中國彩電企業尚無一家能夠研發出有商業應用價值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海信集團營銷公司副總經理胡劍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信集團2011年5月發布了智能化戰略,在自主研發操作系統上投入不菲,但到現在,海信仍選擇“兩條腿走路”,既用自己的操作系統,也引入了安卓系統。
現在已推出的智能電視基本上都采用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將手機操作系統移植到智能電視,從界面到操作都有很多不夠匹配和便利的問題,這也是此前谷歌電視未能得到消費者青睞的一大原因。梁振鵬認為,一旦谷歌和蘋果解決了這些問題,將對彩電行業造成巨大沖擊。
和傳統彩電制造企業相比,IT企業在操作系統開發、芯片研制、軟件應用等領域有著先天優勢。不過,在奧維咨詢(AVC)平板研究中心總經理彭健鋒看來,IT企業仍難克服營銷軟肋,“營銷比生產制造更關鍵。營銷包括品牌塑造、用戶需求、產品定義、營銷策略、分銷渠道、售后服務等等,整個鏈條環環相扣。”
彭健鋒表示,和IT產品不同,由于體積大、不易攜帶,電視機過去主要是線下銷售、上門服務。他認為,相比于谷歌和蘋果,在銷售渠道上有完整布局的聯想對中國彩電企業的沖擊會更大。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左英杰的認同。他認為,新進入者聯想,以及原本就有電視競爭力的三星、夏普等跨界企業,未來競爭力不容小覷,中國彩電業面臨行業洗牌,“現在最危險的是康佳,海信、創維和TCL還是不錯的,誰跑在最后誰就有可能出局。”
硬件領域的競爭也進入了新階段。三星和LG逐漸將其利潤越來越薄、技術漸趨落后的傳統液晶面板生產線移植海外,重心轉移至大力研發和生產新一代顯示技術OLED。OLED是業界公認的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在未來數年內很可能取代液晶電視。中國企業能否跟上,決定了其在未來競爭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地位。而過去的十年,不論軟件還是硬件,中國彩電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正不斷拉大。
什么樣的增長?
2011年可謂智能電視元年。看上去,中國彩電企業的反應快于全球其他同業。中國市場上,網絡電視、智能電視、3D電視、云電視、數字電視等各種彩電產品輪番推出,令人眼花繚亂。這到底是“玩概念”還是真創新呢?
中國彩電業的經營數據顯示,變化正發生。和2010年中國彩電業大幅虧損截然不同,TCL集團2012年1月4日發布的2011年度業績預告稱,將實現凈利潤15.5億-18億元,同比至少增長230%,而其主要利潤來源是多媒體業務。
1月12日晚,海信電器也發布了業績預增公告:2011年全年業績凈利潤同比增長100%以上。海信電器稱,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率先啟動了智能化戰略,大力推出3D電視、網絡電視、LED電視等差異化產品。以家電行業專家端木青言為代表的意見認為,2011年彩電企業的年報是“偽增長”,因為“彩電企業2010年虧得太狠了”。拿TCL多媒體來說,2010年業績虧損8.57億元。不過,更多的業內人士將增長歸功于中國彩電企業在應用技術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智能電視的引入。
彭健鋒認為,2011年彩電企業凈利潤增長,得益于液晶面板價格處于歷史低位;同時國內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也明顯提升。首先,通過提高模組自制率降低了制造成本;第二,通過科學的采購管理和庫存管理減少了庫存跌價損失;第三,加快了新技術產品,如LED、3D、智能電視的導入,改善了產品結構和收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