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關鍵詞:軍品立業時間:1958年至今標志性產品:機載火控雷達
長虹誕生于新中國建國初期“火柴和煤油都要進口”的時候。為塑造共和國的工業體系,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雛形,也讓長虹應運而生。1958年5月,作為“一五”計劃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長虹集團的前身、七八零廠在綿陽城郊破土動工。
第一批長虹員工來自于祖國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艱難的創業期,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沒有廠房,長虹人為籌木材到深山伐木,一廠、二廠成功新建;沒有技術支持,長虹人自己看圖紙搞研究,在廁所里研制護尾雷達……重重困難面前,長虹人表現出了激情活力、樂于奉獻的創業精神!
20世紀60、70年代,為了完成國家的軍品任務,長虹軍工人加班加點,各個車間互相比拼超越,你追我趕,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激發著他們的熱情。不管任務多么艱難,都要努力完成,體現出了厚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的軍工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迄今,長虹研制的各型軍用雷達為幾代戰機裝上了“千里眼”,筑起了堅不可摧的藍天長城。
“敢為人先”的基因品質初次體現于此時:1972年,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指導下,果敢有魄力的長虹人做出了“保軍轉民”的歷史抉擇,一手抓軍品,一手開始電視的研制。創業初期長虹的半軍事化管理,錘煉出了一支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長虹軍工人隊伍,這為改革開放后長虹民品生產奠定了堅實的軍工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長虹從來沒有放棄過在軍工領域的發展優勢。收購五洲電源廠(1971年成立的國營756廠),成立“四川長虹電源有限責任公司”后,長虹建成了中國最具實力的電源系統研發和生產基地。
2004年,長虹董事長趙勇履新,又將軍工作為長虹集團最重要的業務來發展,并得到了原國防科工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長虹集團先后重組零八一集團,控股華豐集團,并于2007年11月整合零八一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國營長虹機器廠、四川華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源有限責任公司及四川長虹欣銳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四川電子軍工集團。
長虹軍工產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近日,備受矚目的長虹新型光電探測系統已完成最后的樣機性能測試,即將奔赴外場進行空中驗證試飛。長虹集團自籌資金,于2005年3月立項研制新型光電探測系統。該項目整合了國內多家科研單位的研發精英,核心技術團隊超過百人,前期研發投入近億元,在國內機載光電探測系統的研發中率先掌握和突破了系統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達到了當今國際新型戰機裝備的先進水平,將為提高我軍航空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作出新的貢獻。
創業之本,也是立業之本,軍工領域已經被列為長虹業務新的“三駕馬車”之一——可以借鑒的榜樣是,東芝、索尼、松下、三星、LG、西門子、諾基亞、GE等諸多制造業跨國巨頭,同樣都具有顯赫的軍工背景。未來,長虹的“軍工概念”還將獲進一步強化。
關鍵詞:彩電興業時間:1984年至2004年標志性事件:“中國彩電大王”橫空出世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是長虹彩電興業、發展壯大的階段歷程。經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長虹以引進、消化、吸收、自主設計生產電視為契機,成功實現“保軍轉民”的轉型,并以此為起點開始實施大彩電戰略。
隨著1979年長虹與松下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新建第一條彩電生產線開始,長虹的民品生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985年,長虹引進了國內最后一條彩電生產線,這也是當時國內單班生產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彩電生產線。
次年,這條生產線的投產,長虹彩電生產規模一躍名列國內同行前茅。在長虹等中國彩電企業規模化發展的拉動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電視機生產大國。
規模化帶來了國內品牌的市場話語權。1989年8月,長虹發動中國彩電史上第一次價格戰。不單形成了對外資品牌的首度沖擊,更帶來了國內企業的全新局面——長虹率先降價50天后,國家出臺了彩電浮動價格政策,從此國產彩電業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取得了產品營銷的主動權。
至此,以長虹為首的國內家電品牌的建立初現雛形。長虹也步入了第一個“黃金”十年:1990年,長虹彩電銷量首次名列國內同行業榜首,此后連續18年蟬聯國內市場銷量第一。1993年,由長虹自行設計制造的大屏幕彩電生產線建成投產,國產功能最全、性能最好的超平29英寸長虹彩電“紅太陽一族”系列產品批量投產。1995年,在長虹彩電累計生產逾1000萬臺之時,第50屆國際統計大會授予長虹公司“中國最大彩電基地”、長虹彩電“中國彩電大王”稱號。成功加冕,不僅是長虹的光榮,更表現出中國彩電代表性品牌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