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投影市場,這是投影版圖中“品牌最紛繁”的領域。即便如此,2017年家用版圖還是不乏新秀加盟。這加劇了本就激烈的市場競爭。
2017年,米家激光投影上市,小米正是加入投影陣營。這一年,康佳和創維也推出了微型投影機。彩電品牌自告別背投電視之后,再次進入投影市場。算上此前已經進入的海爾、海信、長虹,國內主流彩電品牌都已經成為投影玩家。熱愛投影的彩電品牌甚至還包括微鯨、暴風這種互聯網新興品牌。
如果計算上無屏電視概念圈、本土創新激光投影品牌圈、傳統投影機渠道自創品牌、微投和娛樂投影圈,以及傳統投影品牌,目前投影產業,特別是家用圈的品牌規模幾乎有三四十家之多。
三四十個品牌對標“微投+家投+激光電視”這個一百多萬臺的總規模,其實每個品牌都有點“小打小鬧”的意思——2017年這種格局更為明顯,全年發布新品只有1-2款的,占據了家用投影品牌半壁江山。
對此,業內研究認為這反映了市場對家用投影市場高增長的預期,以及對這種預期的懷疑性。一方面,激光電視帶來了家用投影光亮環境下體驗效果的革命,微投產品更是帶來了三年百萬臺的蓬勃發展。這二者都讓市場對家用大屏投影很有信心。同時,從13.6億人口的基數看,行業預期的一年三百萬臺家用投影也并不是“多大的數字”。尤其是在微投到激光電視,廣闊的應用類型上,分配這300萬的規模,更是“沒有壓力”。
另一方面,家用投影雖然有如此高的預期,但卻深陷兩重危機:其一是價格戰不斷,沒有價格優勢的品牌也難有數量規模優勢。無論是激光電視、智能微投、傳統汞燈投影、新興4K投影,每一個產品線都是如此。價格戰的影響直接使得行業成為燒錢戰爭:例如2017年底,行業龍頭極米剛剛完成C輪融資、暴風也剛剛獲得8億元的彈藥支持。這使得家用投影何時能盈利成為一個“懸疑”。其二是產品同質化嚴重。雖然家用產品線從手持產品到超大尺寸4K激光影院投影,產品類型豐富,但是每一個類型的產品卻“各個廠商差距不大”。即家用市場在4K、激光、2K微投、高亮微投等新概念都漸趨普及,互聯網概念也“玩爛”之后,缺乏可以扭轉行業格局的“創新點”。這使得很多新人品牌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定位點,也就失去了“不采用價格戰”大舉進入家投領域的戰術選擇。
總之,家投依然熱鬧,而且是投影版圖最熱鬧的板塊,新秀還在層出不窮;但是市場卻已經缺乏足夠多的題材來容納新人。這種格局下,新人的困苦非常明顯,即不打價格戰缺乏定位;打了價格戰,燒錢不說,也難以獲得具有附加值的品牌定位;而不涉足家用投影,那就有可能眼看著未來300萬臺、甚至更大的家投市場是別人的盤中餐……這種心情將是何等糾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