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業權力重構,誰能最終執此牛耳呢?這里面最好的分析工具即是“供需平衡”。
盒子產品為何短期就能超級火爆起來呢?一個先天基礎是“智能計算軟硬件”技術的過剩——供大于求是低門檻、低價格、海量普及的基礎。從高清播放機到智能盒子的路徑有七八年之長。前面絕大部分時間銷量都在年度百萬臺之內徘徊。因為,早期以安卓和ARM計算架構為代表的智能軟硬件并不成熟:缺乏理想的硬件平臺,任何行業都不可能爆發式的增長。
但是,最近的幾年智能硬件軟件高速成熟,標志性事件是紅米手機的誕生:小米公司的核心理念是高性價比,是高配低價。在這種理念下,紅米的誕生說明,極低的價格亦能做到不錯的性能配置——即行業性的智能技術過剩。
同樣的規律也發生在液晶顯示產業身上:夏普十代線,以其技術而言自然是全球顯示面板的NO.1。但是,現在夏普擔心的問題卻是銷售問題。液晶之父2014年三四季度甚至為小米手機訂單和同門日系兄弟JDI發生搶單事件——這場價格戰成為二者2014年業績的最大出血點。
4K、10BIT、120HZ、廣視角、超薄、高色彩飽和度、大色域、內嵌觸控技術、新型TFT和觸控材料……這些技術指標不再是少數液晶面板廠商的絕技,而是整個液晶面板產業都已經成熟的技術。那么液晶顯示的下一個進步方向是什么呢?沒有明確的回答。因為8K、16K、12BIT、10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等等,這些進步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這些產品已經找不到適當的消費需求來大規模普及。
技術過剩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制造出優異的產品不再是困難的事情。滿足消費者的挑剔需求,單純從硬件上看,變得簡單而且低成本:小米、樂視、大麥這些新手的彩電不是質量品質都很不錯,價格又低廉嗎?
但是,如果以應用為核心看待互聯網彩電這個產業,“過剩并非無處不在”:沒有過剩壓力,或者說整天被消費者抱怨做的不好的產業環節是什么呢?答案是內容。“爛片”這個詞,“神劇”這個詞,“吐槽”這個詞等等,都體現了“內容端的不過剩,甚至欠缺”。
內容質量與數量的不足,實際導致在整個產業生態中的“洼地效應”。這個洼地效應使得更多的關注度、精力和資源得以集中,即權力在此積累。“洼地效應”也使得創新,尤其是成功內容的創新能夠更容易實現高額溢價的經濟價值,進而產業洼地成為了“價值增量高點”。而阿里、樂視、去年底投資10億美元在內容產業的小米,就必然性的站在了整個行業的“霸主”快車道上——至于成為真實的行業霸主,他們需要做的既是把規模做上去、把嶄新的電視應用習慣樹立來:這兩點的實現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