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尚在閨中,8K已經踏步而來。這是CES2015的真實寫照。這種劇烈的變化不禁會讓消費者有些迷茫:到底還要不要買4K電視?
三星、lg、夏普等面板企業都推出了8K電視機。更高的像素密度,即意味著更為清晰化的畫面。甚至,夏普還推出了“偽8K”產品,他利用像素的縱向分割控制,使得4K電視機能夠實現超過4K,接近8K的解析力。這一技術將被用于高品質4K或者廉價8K電視之中——就像2014年4K產品上的廉價解決方案一樣。
不過,對于那些所謂的真實8K電視,筆者卻也發現了一些“偽”進步因素。CES展上的8K電視都是大尺寸的,80、90、100英寸。這等大尺寸產品即便是8K產品,其像素的實際個頭也并不小多少,甚至和40、55英寸的4K電視相當。這一點亦可說明,這些大尺寸8K電視的成品率和工藝成熟度不會和傳統4K電視有多大差異。
實際上,8K主導超大尺寸,4K主導40-55英寸,60-70英寸是混合兩種分辨率指標的市場:這樣一種從大到小、分辨率有所差異的顯示格局,才是CES2015要表達的真相。8K不是用來替代4K的,是用來推動超大尺寸產品普及和應用的。對于消費者,選擇哪種產品,主要看經濟承受力和實際需求的顯示面積而定即可。
但是,在討論超高清產品的時候,必須備注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無論是4K還是8K都超過了內容產業的“承受能力”。消費者必須面對內容支撐上的“后勁不足”現狀。這將使得超高清分辨力的電視機,實際應用效果不會像“理想中那么豐滿”。這也是超高清電視領域,消費者最為不爽的地方。
對于內容這個瓶頸,面板廠商的觀點卻又會不同:因為,在技術高度成熟的背景下,2K、4K、8K的產品成品率都有保障,工藝穩定之后產品綜合成本差異將比較有限。例如在50英寸級別產品上,4K和2K面板的成本可能只有1成多一些的變化,但是4k獲得的卻是2k產品4倍的解析力。付出和所得比較,實際市場承受的成本壓力并不高。
另外,近年來液晶面板和液晶電視價格被持續低估,價格下降非常快,2K產品的利潤空間透支殆盡。這樣會導致從面板到終端,整個產業鏈強推4K等超高清產品的動能。這也是為何4K沒有普及,8K急于登場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他們能夠提供市場銷售過程中的營銷差異性,進而產生利潤溢價。
如果再結合了消費者在電視等耐用科技產品選購上都有“超前選購”的欲望,那么超高清的到來雖然缺乏內容支撐,卻并非無本之木。甚至,超高清不需要內容支撐,亦可走的很遠。2014年,僅僅一年時間,國內彩電市場4K產品的滲透率就已經接近2成,這足以說明超高清的“差異化”價值的市場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