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國內彩電的終極使用年限被壓低到,一般認為的安全期,7年左右,那么國內彩電行業新增的銷售空間就會高達1500萬臺以上;同時,如果國內彩電產品第二臺電視的普及率,在主要的大城市市場能到美國的水平,則還可以在額外增長300萬臺的市場空間。1800萬臺,不僅對于國內市場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即便放在全球市場,也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機遇。
另一方面,國內彩電消費的結構也在改變。主要是,第一,消費者平均購買力和經濟承受力的上升;第二,人均居住面積的增長,必然提升大尺寸彩電產品的擁有率和第二臺彩電的普及率;第三,智能和互聯網帶來的彩電應用變革,將有助于彩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第四,城鎮化和消費型社會的建立,將直接改變彩電產品的“更換新品頻率”。
以上這些都說明,國內彩電行業的增長并未“見頂”,而是處于了一個“半山腰的休息平臺上”。但是,另一個顯然的規律是,彩電企業,傳統的做法,以價格為主要驅動力的市場策略,已經不能繼續撬動彩電市場的增長,彩電企業需要“變革”來實現行業增長——而且,這些變革,不應該是技術上、產品上或者市場政策上的小修小補。現在需要的是革命性的變革。
全球彩電大佬,LG正在推動OLED電視的發展。這種新產品帶給市場的期待就像當初液晶開始普及一樣。OELD電視具有更為出色的顯示效果和理論上更低的成本;同時,其畫面和色彩也更適用于較近距離的觀看、以及比LED光源液晶能更好的保護視力。這種根本性的新技術的出現,將是國內彩電市場迎來新發展高潮的關鍵。國內顯示面板企業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分別計劃在15年和16年能開始大尺寸OLED面板的市場供應,并將再此之前實驗相關技術。
小米和樂視帶來的互聯網電視和電商規律的結合,則在成就彩電產業嶄新的價值鏈:軟件、應用體驗、生態、富裕活力的品牌形象,正在成為超越硬件顯示技術的“彩電行業新附加值”。此外,阿里巴巴的生態聯盟、百度的硬件機頂盒、中國移動的通路內容和盒子的貫通策略,乃至更大概念下的三網融合、智能家庭概念,也在為彩電產品的外延“價值”提供更為寬闊的空間。
同時,彩電市場的另一部分,商用顯示領域的拓展,也在成為行業重點。商業廣告的應用、酒店電視應用、安全和監控中心市場、教育和會議顯示等,商業顯示領域對彩電等顯示產品的需求保持了高速增長。這部分不同于傳統家用電視的市場,也將是彩電企業尋求新增長的空間。例如,長虹已經成為國內教育用觸控型平板彩電產品的最主要供應商。
但是,站在美妙的市場藍圖面前,彩電企業需要知道,無論是OLED、互聯網電視、電商、盒子、智能家庭,還是商用市場,這些領域大多數都是傳統彩電企業“沒有涉獵過的新區”;其中很多領域對于全球任何一家企業,都是未曾接觸過的“嶄新”事務。這就決定了,彩電企業在開拓新空間的同時,必須變革自身,實現市場與市場主體的同步蛻變。
彩電企業面臨巨大的自我革新任務。一方面,新趨勢新規律眾多,新競爭者咄咄逼人;另一方面,多數彩電企業個頭巨大、文化沉淀濃厚、市場形象保守;甚至,很多彩電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思維落后、年齡偏大、決策遲緩……面對這些問題,彩電企業和產業,能夠快速的調整自身、迎接新的時代嗎?
筆者認為,彩電產業和企業的“成長問題”,彩電企業那些“糟糕的利潤率”數據表,實際上不是機遇有無、挑戰大小,是否找得到好的方法的問題;而是彩電企業自身是否適應于眼下的機遇、行業的長期規律、市場的挑戰,彩電企業自身是否適合電商、互聯網電視這類新的方法和規則的問題。沒有等不到的機會,只有等到了抓不住的機會:這才是彩電產業真正的“成長”問題和成長陷阱——真正在成長道路上阻止彩電企業和產業的只有彩電企業和產業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