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彩電行業已然進入一個“混戰”階段:這是行業人士共知的產業現狀。導致國內彩電行業這場混戰的關鍵原因則是“非傳統”企業的加盟。這些非傳統彩電企業的代表是小米、樂視和聯想——這些品牌也被稱為“互聯網彩電”企業。
首秀,互聯網彩電企業戰績各不相同
以2013年春季,樂視、小米等正式宣誓進軍彩電行業為起點,到2014年第一季度結束,彩電行業的新舊品牌之戰,已經度過一個自然年度。在過去的一年里,這些同為新秀品牌、互聯網概念品牌的企業,所取得的成績卻大不相同。
首先,呼聲最高的小米,在彩電產品上依然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小米的彩電產品,甚至不及盒子等產品來的“猛烈”,產品銷售和開發都具有極強的“試驗性質”。從手機產品看,小米已經是國內的一線巨頭,而且年度增長率位于行業領先位置:雖然伴隨其規模基數的增長,每年翻番的成長率已經難以維持,但是2013年到2014年,小米依然依靠小米和紅米兩個層次、細化的產品線,取得了“規模”上的突進。據統計,僅2014年3月份,小米手機出貨就高達580萬部。
與手機業務形成對比的是,小米電視產品,來自供應鏈的消息是只出貨了2.1萬臺:其單一型號出貨量只有同為新品牌的樂視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小米電視產品,在銷量上與小米品牌極高的人氣形成了顯著的矛盾,是大家將小米第一代電視產品解讀為“完全的試驗品”的核心原因——因為,如果小米愿意,小米提升電視產品出貨量并不困難,2.1萬的基礎成長為21萬,50萬很容易。但是,問題在于,如果小米自己對電視產品的生態和應用體驗還不具有信心,那么“不成熟”產品的放量,只會帶來“品牌價值的縮水”。
其次,在彩電市場“拓展耕耘”兩年有余的聯想,依然處于對彩電產品市場的“聯想”階段。2012年,聯想彩電的核心戰略是“高配”和“高價”,希望樹立一個“高端智能”的典范,但是,聯想這一年的成績很暗淡。2013年,聯想開始分化產品線,高低搭配的策略希望在量上有所突破。不過聯想低端的32寸等產品,無法撐起聯想彩電作為“四屏一云”戰略一方諸侯的夢想。
于是,2014年,聯想重回高端戰略,拋出200核心“最強”產品S9。聯想的目的,依然集中在樹立一個“硬件”的高配形象。因此,很多人批評聯想“用PC的方法做TV”——其實,作為PC全球老大,聯想在彩電上復制自己PC行業的優勢經驗,又有何不可呢——不過,聯想TV的PC化,恰恰反映了聯想在TV產品上的“野心”:聯想PC可是全球老大!同時,聯想彩電策略的搖擺、重點的轉換,也反映了,聯想還沒有為自己的彩電產品,找到一條“快捷的坦途”。
第三,樂視彩電雖然上市不足一年,但是35萬臺總量和個別細分市場線的“銷量冠軍”的頭銜,卻表明,樂視正在達成“亦步亦趨”的“階段性目標”。
僅從銷量成績看,樂視是三大新興彩電品牌最成功的。這得益于樂視堅定不移的高配低價的產品策略。2014年初,樂視新一代4K電視再登場,這款型號為X50 Air的產品再次創造了同類產品的市場最低價。
此外,樂視電視還進行了比聯想和小米更為激進的“廣告投放”。借助于樂視的視頻平臺的傳播能力,樂視電視的曝光率,甚至和傳統的彩電大佬,年度銷量500萬+的品牌可以一拼。這種營銷上的優勢,與樂視互聯網彩電的概念和高配低價的策略一起,促成了樂視“銷量最成功”新興彩電品牌的年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