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記者實地采訪北京若干電器賣場的情況而言,現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家電呈現日資、韓資、國產“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媒體曾分析,目前創維、長虹、TCL、海信、康佳、海爾等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總和已經占去國內市場的半數以上,外資份額中三星、LG等韓資品牌牢牢占據優勢地位。
日資電視企業遭遇多重瓶頸
據悉,夏普、索尼、松下三家公司2011財年累計虧損1.6萬億日元,其中松下以7800億日元巨虧創下公司史上最大虧損,索尼也凈虧損近4567億日元。去年,日本電視機業務普遍低迷,而夏普、索尼、松下一直以來都是以電視機作為支柱業務的,三家公司的電視機業務在去年總共損失了約2000億日元。眾所周知,日本的電子廠商都堅持“關鍵器件戰略”,即“高品質部件有助于產品的差異化,并使產品具有優勢”,堅持自主開發和制造主要部件,但在以電視機為主的產品上,這種戰略遭遇了瓶頸。
據此前媒體的分析,松下虧損主要受到日元升值、日本地震、歐美債務危機以及主營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下滑因素的拖累。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松下虧損,固然有經濟大環境惡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多年來松下沒有調整自己的產品戰略,因而導致其在彩電市場的份額大幅下滑。劉步塵認為,松下在平板電視時代仍堅持做等離子,并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產品戰略位置,而等離子恰恰不是平板電視的主流。據悉,松下今年已大幅下調了等離子電視出貨目標,由2011年的570萬臺下調到今年的250萬臺,下調規模達一半以上。
索尼近期推出的產品,難以看到技術革新的影子。在中國市場上,日系電視還面臨著韓國品牌三星的價格和技術競爭。索尼剛剛卸任的總裁斯金格認為,索尼之所以在與三星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禍根”在于日元升值。
據記者了解,夏普公司也面臨著不小的虧損。為了扭轉局面,今年年初,夏普基本上把產品研發、生產等一條龍全部搬到了南京,南京也成為夏普在中國的總部。從此,夏普一直標榜的“原裝進口”神話將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