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日本大多數電子廠商宣布出現巨額虧損。基于此,很多人對日本制造業再次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深陷危機的日本制造業還能否生存下去?日本制造業在世界經濟中分工是否合理?本文將從進出口貿易角度進行分析。
日本已經是計算機與電子產品的凈進口國家
圖表1顯示了計算機類(含周邊外設)與計算機類零部件的出口/進口比的 變化(注1)。
注1:貿易特化系數經常被用于按類別分析某國競爭優勢。被定義為貿易總額(出口+進口)中貿易收支(出口-進口)所占的比率。如果是-1則表示進口特化,1則表示出口特化。貿易特化系數=(進出口比率-1)/(進出口比率+1)。
上世紀80年代,日本計算機類產品出口是進口的4~5倍。但是,90年代前半期這一比例快速下降,90年代中期變為1倍。繼而,2000年以來進口不斷超過出口,2011年,進口已是出口的4倍。
上世紀90年代,零部件出口/進口比開始下降,但還不像成品那樣變化顯著。而自2001年探底之后,出口/進口比緩慢上升。2011年出口仍是進口的約2.5倍。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計算機類產品的最終組裝能力大都轉移到了海外。
圖表2顯示了電子產品、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音響視聽產品(含零部件) 的出口/進口比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