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家電業的主旋律,技術創新成為未來家電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10月1日起家電行業開始實行新的能效標準,變頻空調、洗衣機、平板電視、吸油煙機、空氣能熱水器等5類家電都推出了新的能效標準。行業發展、企業競爭格局又將如何變化?企業又應該如何借助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構建品牌競爭力?帶著上述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
無疑,轉型升級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家電業的主旋律,技術創新成為未來家電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近年來各品類產品檔次逐漸提升,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對于中國家電行業未來的發展,徐東生說,“中國家電行業仍將沿著良性發展軌道繼續邁進。”
新能效助力行業變革
記者:自10月1日起開始實行新的能效標準,涉及變頻空調、洗衣機、平板電視、吸油煙機、空氣能熱水器等5類家電。對哪類家電影響會比較大?
徐東生:五大類家電產品中,變頻空調、平板電視、洗衣機3類產品屬于能效標準的修訂。在此次能效標準的修訂中,標準提升跨度較大。以洗衣機為例,原標準的1級能效直接變為新標準的5級能效。洗衣機的標準升級是多個性能參數的提升,既要節能又要省水,價格還不下降,還要漂洗性能,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馬跑得快,又不讓馬吃草,這鐵定是不行的。新能效標準是綜合性指標,不只是強調節能指標,洗衣機要在冼凈的基礎上做好節能,同時又要考慮產品成本,這樣達到難度就較大。因此,對于洗衣機企業來說難度要大很多,不能把洗衣機本身的功能抹掉。
以前空調不考核制熱性能,只考核制冷性能,這次標準的提升把制熱性能也包含進去了,空調產品的測試方法以APF指標替代了之前的SER指標,由單純測試制冷性能改進為制冷、制熱兩方面的測試,等于說提升較大。
如今南方地區已經把空調作為冬天取暖的常用工具了,以前只是夏天使用,現在冬天也頻繁使用,既要把制冷做好,又要把制熱做好,對產品性能也存在挑戰,對企業的壓力挺大的。
記者:你怎么看待此次新能效標準的實施?
徐東生:如此大的能效標準跨度對于企業技術研發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企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積極響應新標準的要求。抽油煙機和熱泵熱水器屬于首次實施能效標準,這對于企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從現階段行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家電企業達到新標準要求的限定值問題都不大。這也得益于之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在提升產品能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但是,要達到新標準的1級、2級能效水平,對于企業來說有挑戰性還是很大的。
記者:目前節能產品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您怎么看?
徐東生:既要把經營做好,又要產品叫好又賣座,這是相對矛盾的,但是需要行業不斷通過經營進步和發展來解決。
對行業來講,每次標準的推出都會有壓力,對企業也壓力巨大,產品的規劃和技術投入都要不斷提升。現在標準的實現也在逐步推進,對產業有壓力,但也不是應付不了,通過企業的不斷創新還是能達到標準。
產品的更新換代還是需要一個過程,最后肯定還是基于市場的競爭關系來確定產品的價格。產品性能、品牌、價格、節能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其實節能是排在消費者心目中最后的參考因素,目前對消費者購買的影響還是有限的。
記者:近來有關“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的說法引起了廣泛熱議,持續惡化的霧霾天氣和新國標的頒布都將矛頭直指環境空氣問題,對于家電產品的節能環保也引起消費者關注。
徐東生:中式烹飪和國外不一樣,國外不是個問題,國外采用封閉式設計的家電,比如電烤箱等等,油煙釋放受到限制,產生PM2.5的數量也相對較少。而且由于我國人口密集的原因,所以目前PM2.5相對嚴重。產品分為那么多級,消費者的喜好肯定也不一樣。
其實,要在技術上解決這類問題還有很大的難度,對于吸油煙機機來說,如果是商業中可能更好解決,因為對餐館來講,投入就有回報,但家用的話,投入的效益就會下降,消費者不會花過多的錢來買這些除凈的設備,目前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安裝條件也不具備,因為要做到油煙的凈化還需是個系統工程,技術上的解決還是有難度。
此次新能效標準也有關于吸油煙機節能減排的提法,比如說油煙分離度,讓更多的油脂能排下來,凝固下來,而不排入大氣中,這是方向,但沒有明文的規定,只是建議提出盡量少排。
記者:在您看來,新能效會帶動行業格局發生怎樣的變化?
徐東生:新能效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能效要求,在新標準之下的高能耗產品也將陸續退出市場。政府為了固化節能補貼政策已取得的積極成果,持續推進家電節能水平不斷提升,將這五類家電產品的能效標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大家電產品新能效標準的實施,對于提升家電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節能降耗是家電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能效標準的提升,將進一步提高家電企業節能環保水平的積極性。
家電行業轉型升級中
記者:您怎么看近年來我國家電行業的發展?
徐東生:受大環境的影響,行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消費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消費者也需要更好的產品,總體來說是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另外,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不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來提升產業那就沒法適應行業的變化。
對于國內家電企業來說,還是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實現轉型升級,現在行業也有一定的共識。
記者:如今對于促進家電行業消費的政策已陸續退出,今后是否會有新的政策出臺?
徐東生:此前政策對家電的消費影響較大,如今政策已經退出,對于家電行業來說,涉及到的產品還是大件產品,產品轉型升級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政策肯定會造成消費的透支,對行業也是雙刃劍,既有促進作用也會有副作用。
其實,國家不需要太多的利用政策來調動市場需求,消費需求的變化還是應該根據消費者收入的增加或是相關稅費的減少來達成目標,去加強消費者的購買了的方式才是更好的。總而言之,政策的拉動對家電行業來說肯定不是良性的。
消費需求還是根據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和購買力影響,以市場化的方式來進行才是正確的,企業要根據市場轉,而不是隨著政府出臺的政策轉。
記者:對于國內家電行業,你最關心的是:技術、渠道、政策支持還是其他?
徐東生:對于行業來講,國家提供公平的環境就可以,重要的還在于企業自身的努力,技術和市場都要關注,技術是為消費者服務的,而不是孤立的,渠道考慮企業的廣度和深度,而企業都要有清晰的定位,其實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記者:目前我國的家電產品的出口情況是怎樣的?
徐東生:去年家電出口已經超過500億美金,占整個產業的25%左右,也一直在增長,增長的速度目前不是很快,占整個家電銷售的份額也在下降,因為目前國內一些家電產品在成本上不是很占優勢,中國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制造國,我想出口會保持一定的增長,但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困難。
記者:售后服務也是歷來家電行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您認為需要家電企業們如何提高售后服務?
徐東生:現在維修行業也有問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維修的技術和之前也不一樣,并不是維修人員歲數越大,也越有保證。從服務來講,還需要破局,比如說以前空調維修,20年左右的年輕人多,現在可能年齡偏高,因為沒人干,這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
記者:接下來家電行業會往哪些方向發展?
徐東生:對于家電行業來講,必須跟著消費升級的方向走,研究消費特點,通過技術手段去實現,這其實是家電企業永久的發展道路,互聯網的發展其實也是技術手段的發展,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服務,都必須以消費者為主,其他只是工具和形式罷了。簡單來講就四個字:轉型升級。
渠道之變
記者:你怎么看目前國內的家電市場,如今三四級市場發展相對快一點,這是否表明一二級市場已經飽和。
徐東生:現在一二級市場屬于更新的市場,也還是主流,是消費者對于廢舊家電淘汰后需要買新的家電的需求,而對于三四級市場,屬于性能方面的需求,比如說一些家庭之前有電視但沒有空調、廚電等,是這類的需求。
記者:房地產市場正在調控中,這是否會影響家電行業的發展?
徐東生:總體上講,房地產市場對家電行業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一些廚電產品影響較大。但不僅要看到國內的一二級市場,更要關注三四級市場,三四級的發展仍很大,要比一二級更有吸引力。其實我更看重電商這種新渠道對今后家電行業帶來的變革。
記者:渠道的變化正在對家電企業的營銷策略帶來影響,電商渠道在未來會產生怎樣的變革?
徐東生:渠道方面電商和連鎖的調整,也會有變化,今后會是怎樣的格局,現在也不好說,市場變化是很快的,電商和線上線下怎么配合,蘇寧正在探索過程中,而其他企業也應該加入進來,廠家也是這樣,應該在不同的渠道來協調發展。目前既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但形成新的平衡還是需要一段時間,這對所有企業來講,都是機會。
記者:如今“雙十一”又快來了,蘇寧、國美、京東等也在積極應對。家電產品在電商上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品類,你怎么看?
徐東生:對于渠道商來說,電商這些年發展非常迅猛,我想跟模式的特點包括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關系,但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可謂方興未艾,占比在消費的占比肯定會不斷提高,從幾年的發展來看,也確實如此,其實最重要的還在于跟著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和希望走,但是線上線下肯定會嘗試著來,不會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只是會達成合適的比例。這個比例不是誰規定的,而是通過市場的調節來形成和完善。
記者:現在網上消費者向年輕化發展,你怎么看這對于家電行業的影響?
徐東生: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強,之前可能覺得在網上買便宜,現在感覺習慣了,經常在網上逛,現在年輕的消費者什么都在網上買,家電也在網上買,體驗性比較強的東西,覺著方便。
記者:高端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持續技術創新,拉動了行業整體的技術升級和產業革新。而標準的提高,也促使企業在高端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您怎么看?
記者:值得關注的是,如今低價仍是目前消費者網購的主要動力,今后企業該如何做電商渠道布局?以后將會向哪些方向演變呢?
徐東生:開始時可能是價格在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我想接下來價格不會是消費者唯一的訴求,以后這可能會改變,今后消費者肯定是多樣化訴求的,不單單是局限于價格因素。
家電業“戀上”銀行
記者:目前各企業紛紛加入搶奪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不斷,蘇寧、美的、格力等家電巨頭近日都不約而同謀劃涉足銀行業,中國家電業“產融結合”的趨勢隱現。在您看來,家電巨頭為何“搶食”銀行業蛋糕?
徐東生:金融銀行對于大企業來講,也是一個方向,但是金融業和家電制造業畢竟有很大的區別,大企業因為有各方面的優勢,實力強大,涉足其他行業也很正常。
記者:對于涉足民營銀行,家電企業又有什么優勢?比如說對于蘇寧來講,是否會帶動其自身產業鏈的發展?
徐東生:金融業確實跟制造業隔行如隔山,銀行業有銀行業的發展規律,家電企業去思考銀行業的事情總會有不懂的地方,但是必須具備強大的經營和管理能力,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和技術特點,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于人,把人用好才能提升企業的水平。
我更希望家電企業們以專業為主,不能在自己的行業還沒做優秀就分心。對于美的、格力等家電企業,專業才能把事情做好,同時做很多事情肯定會分心。當然,一些企業在自己的所屬領域已經做到天花板上了,有這個能力去多元發展,也值得肯定。
記者:家電企業如此鐘情于民營銀行,跨界的底氣何在,對家電行業來說,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家電與金融業結合,是否會產生新的模式,產融結合是否將會成為家電業的新趨勢?
徐東生:我雖然沒和他們聊過這事,但我覺得大部分企業是做不了銀行的,隔行如隔山,對銀行業不懂,肯定不專業,對行業來說,我還是覺得專注力很重要。
記者:對于海爾等家電制造企業來說,如今也舉起互聯網的大旗。
聯想雖然是IT企業,但現在也在做家電,您怎么看?
徐東生:從消費者的角度講,還是認為是制造企業,別人的方式肯定可以借鑒,互聯網的思想和思考方式,確實值得家電行業去參考,但是不能把自己本身的優點和長處扔掉,對于這類企業而言,其發展中積攢的經驗也很重要,不能丟掉。
另外,有利于思維模式的打破,打破思維對于一個企業,也會有幫助的,對于行業來講,也會是有幫助的,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于行業也是一種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