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先生對國內液晶面板業的擔心,還來于三星等主導的OLED產品的替代作用。這種擔心,在今年CES展會上OLED大放異彩之后,已經變成很多人的觀點。但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必然都是面板業的外行人。
OLED產業的發展是以液晶產業為主的。OLED生產線在規劃上與液晶線基本相同,設備50%以上通用,背板技術體系則完全一樣。成都京東方4.5代OLED線就是在液晶面板線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三星和LG目前的8代實驗線和規劃中的量產線也全部都采用液晶線改造的建設規劃。
近年來液晶顯示技術最大的進步體現在4K產品上。4K產品需要液晶面板的背板TFT采用新型的更高電子遷移率的材料。這種材料和工藝主要是低溫多晶硅和金屬氧化物技術。這兩者也是OLED面板必備的基礎材料和工藝技術。國內京東方合肥8代線就直接采用金屬氧化物TFT,為未來向OLED過渡,以及出產更先進的液晶面板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僅如此,國內面板業也沒有放棄對OLED的投入。京東方新建鄂爾多斯5.5代OLED線;華星光電建設4.5代試驗線、維信諾和彩虹集團也在推進低世代OLED線的建設。國內面板業在低世代線上已經全面終止液晶線的建設和投資,新投資全部用于了OLED相關領域。
以上事實都說明,國內面板業在OLED這個大方向是沒有分歧的。但是,為什么國內面板業在看準OLED的時候還在加大LCD液晶線建設的投入呢?
首先,液晶線建設不會和OLED線建設有沖突。液晶面板線大多數設備、規劃都和OLED通用,建設液晶線就是為未來改造OLED線完成第一步。第二,OLED量產技術還未成熟,國際巨頭、技術先進的企業都沒有解決好量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國內企業現在冒進OLED的技術風險比建設液晶面板線的更為巨大,同時也面臨“無米下鍋”的產業環境。第三,國內顯示行業的發展需要面板的支持,面板產業不能采用簡單等待OLED成熟的策略而無所作為,建設液晶面板線是唯一選擇。第四,即便OLED面板線未來技術成熟了,其建設成本之巨大則達到液晶線的2倍,而由液晶線改造則可節省近半的投入,因此從投資的角度看,首先以成熟技術建設液晶線、量產、回收部分成本,在改造成OLED線符合投資風險控制的原則。
據公開資料表明,LG三星等準備建設的OLED 8代線即便以液晶面板線改造,投入依然達到28億美元。而如果單純新建OLED線則投資在60-70億美元。對于一個企業要形成產業規模,就必須投入至少三條這樣的生產線建設。試想一下,如果國內產業界沒有液晶產業的積淀,而直接投資OLED那么整體的資金壓力將會放大數倍,其市場前景更不為樂觀。
大力建設液晶面板線,然后在向OLED過度,這符合面板產業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全球通行的做法。即便是今天國內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資看起來異常巨大和集中,也只是說明產業同仁在彌補與面板制造發達地區的“歷史”欠賬。輕易的將此理解成,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或者與OLED技術發展潮流不符,都是片面不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