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松下提出三大思維轉換:從偏重現有事業,向能源新領域轉換;從以日本為中心,向徹底的全球化思維轉換;從單一商品銷售思維,向解決方案系統思維轉換;并開展了上文所述的“三社合一”、三個支柱產業集群的業務重組。
其中,“能源設備”將成為松下成長為環境革新企業的引擎,其核心包括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松下致力于拿下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世界第一的位置,在車載、蓄電池系統等新領域實現非連續增長;太陽能希望2012年做到日本第一,2015年進入全球前三。
比松下更早一步尋找消費電子領域之外新天地的日立,已經嘗到了甜頭。盡管凈利潤同比下降,但日立2011財年仍預計盈利2000億日元。這更堅定了日立向基礎設施轉型的決心,它在北京設置亞太區總裁的新職位,搶食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蛋糕”。
呼喚新思維
翻閱松下和索尼的創業史,讓人心潮澎湃。
松下幸之助不足十歲便離家打工,歷經曲折、自強不息、不斷創新,二十多歲便創立松下電器,近50年后的1967年,讓松下成為當時與飛利浦、西門子齊名的全球三大電器制造商。
然而,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日本電子企業似乎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作為“日本隊”領隊的索尼,在蘋果推出iPod后,walkman業務備受打擊;平板電視時代,也未能把握住液晶電視、OLED電視的先發時機。
曾經推崇“變化與速度是企業生存之根本”的日本電子巨頭,似乎已經患上了“大企業病”:對市場的反應變得遲鈍,對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創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不知留下了幾成。
一位曾在某中日合資企業任高管的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直言,現在日本電子企業普遍經營狀況不好,它們的轉型是“不轉也得轉”,“像松下正從‘單一產品時代’向‘系統解決方案時代’過渡。而系統解決方案,如果不與所在地企業合作,怎么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