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對同質化的彩電競爭,以及成本日益透明化的趨勢,彩電企業紛紛拋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智能彩電”產品,來占領高“利潤”市場。據研究表明,國內品牌彩電企業的智能電視機產品2011年以不到一成的銷量比,卻提供了這些企業超過半數的利潤收益,成為了彩電市場真正的利潤“奶牛”。
提起“智能”帶來的“高利潤”,那就不得不提電子IT產業的一朵奇葩:蘋果。過去的幾年,蘋果公司依托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一批智能產品的帶動,已經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公司,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而托起蘋果成功大廈的基石則有三塊:品牌、應用體驗和代工(也就是成本控制)。
目前,初出茅廬的智能電視面對著和此前智能手機非常類似的局面:高利潤卻對應不成熟的產品,高前景預期卻對應不高的銷量,高科技光環卻對應不怎么成熟的應用和消費習慣。正是這三對矛盾的存在,才使得智能電視成為一個既有機會、又充滿挑戰和風險的領域。
2011年以來,以索尼、夏普等為代表的日韓彩電企業不僅加速了在智能概念上對國內彩電企業的追趕,更是加大了在臺灣等地區的“產品代工”的比重。據研究表明,未來三年內日系彩電企業的代工制造比重會從前年的不足三成上升到八成以上。日韓企業在低端和中端彩電產品上的“去制造”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而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游資源、特別是屏幕資源轉化成買方市場,日韓品牌傳統產業鏈優勢嚴重弱化;國內彩電企業產品品質日趨提升、創新應用不斷翻新,在產品品質上已經形成與其競爭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日系、韓系彩電企業急需“代工”來彌補其在“制造成本上”的劣勢。目前,加入彩電代工陣營的不僅包括臺灣企業,甚至也包括大陸、泰國、以及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域工廠。
另一方面,應用體驗建設也已經成為了彩電企業十分看重的內容。例如,智能彩電市場比較領先的TCL不僅為客戶提供安卓平臺界面的智能產品,也涉足windows平臺界面的產品;長虹則在大力提倡語音功能的電視產品,創維更是在早已經十分受歡迎的“酷開電視”的基礎上,不斷升級其智能平臺,核心應用芯片全面向高端的蘋果IPHONE智能手機靠攏。
同時,智能電視的概念還帶來了聯想、蘋果、谷歌等傳統IT廠商對“彩電”這個純家電市場的窺伺。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陳旭東表示,聯想智能電視定位高端市場,售價基本和外資品牌智能電視相當。對于聯想而言,ideatv的出現標志著聯想“個人云”戰略布局完成,也是聯想“四屏一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谷歌和蘋果都已經展示過自己的智能電視產品。而目前眾多的智能電視中,大多數的操作系統OS也來自于谷歌提供的免費的安卓系統。另據投影時代網了解,蘋果智能電視可能起名iTV并將于今年春季或者夏季正式推向市場。
IT軍團的加入,使得本來已經品牌林立的智能電視市場更顯得“陣容震撼”。在未來的智能電視,甚至整個彩電市場上,更不能排除眾多的傳統IT顯示器廠商的加盟——要知道這些人也是平板顯示圈的“老油條”了,甚至其資歷比很多彩電品牌都要“根深蒂固”。在國內外彩電市場都有所作為的優派、明基就屬于這一陣營。由此可見,未來彩電市場的品牌競爭必然會更為白熱化,品牌之間、品牌文化之間、品牌營銷之間的較量只會越來越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角——智能彩電,一場品牌大戰絕不可避免。然而,這一方面,和外資巨頭比較,國內彩電產業并不占優勢。
2012年將是國內平板產業不平凡的一年。雖然經歷了2011年的好收成,但是目前去預測2012年國內平板產業品牌企業將有如何的收益都還尚早。面對上游產業日益明顯的“過剩”格局,彩電市場的下游競爭將更多的依賴于下游自身的實力。智能彩電帶來的機遇和智能時代所面臨的IT企業對彩電市場的攪局同樣存在。加之日韓企業代工比例的增長,國內品牌企業的“成本”優勢也會逐漸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誰會成為智能電視領域蘋果公司那樣的成功者,還充滿著懸念,更充滿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