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重點產品本地化率大幅提高。“十一五”初期,我國光纖預制棒完全依賴進口;“十一五”末,我國光纖預制棒總產量達700噸,已占國內使用總量的30%。國內印制電路技術由傳統單、雙面生產技術向高多層、高密度互聯板(HDI)方向邁進,國內企業已經掌握先進的HDI生產技術,主要產品產量、銷售額的絕對量已經由傳統多層板向高多層乃至20層以上提升。
第6代及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成并量產,扭轉了我國大尺寸電視用液晶面板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標志著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開始進入大尺寸產品領域。等離子顯示器(PDP)領域,國內已具備量產50寸PDP模組的能力,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本地化配套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在未來顯示競爭中爭取主動權,企業已紛紛開展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布局,已有1條無源有機發光顯示器(PM-OLED)生產線投產,多條有源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生產線正在進行緊張建設。
(四)清潔生產穩步推進,循環經濟初步發展
“十一五”期間,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以印制電路、多晶硅和電池行業為重點,穩步推進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印制電路行業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廢印制電路板物理回收技術及設備”、“蝕刻廢液循環再用技術及設備”、“低含銅廢液處理技術及設備”在行業推廣應用,許多企業自愿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
“十一五”期間,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電動車用動力電池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太陽能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電池生產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企業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
(五)產業發展仍存在突出問題
本土企業規模偏小且分散不集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研發能力較弱,產業上下游缺乏協作、互動;全行業的對外依存度過高,許多關鍵原材料及零配件需要從國外進口;行業標準發展相對滯后,關鍵電子元器件和電子材料質量與可靠性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仍面臨較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