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在“十一五”期間產量、銷售額、進出口總額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增強了我國作為基礎電子生產大國的地位。雖然期間受金融危機沖擊,產業經歷小幅調整,但總體發展穩定。2010年,在國內行業整體增長特別是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行業恢復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材料行業銷售收入從2005年的540億元增長至1730億元,年均增長率26%;電子元器件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16%,從2005年的6100億元增長到超過13000億元,其中印制電路銷售收入1230億元,化學與物理電源銷售收入2978億元,顯示器件銷售收入380億元。
(二)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大公司”戰略的深入,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大公司。在某些專業領域,已經具有相當強的實力,不論是產品產量還是質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近10年來,我國電子元件百強的銷售收入總額增長2.8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2.32%。2010年,我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1544.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9.58億元,出口創匯55.83億美元。2010年元件百強中,有39家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有7家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印制電路產業規模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2010年,我國印制電路百強企業平均銷售額超過8.26億元,合計規模占全國總量60%,年均增長超過15%。
民營電子材料和元器件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在“十一五”期間飛速發展,“十一五”末,民營企業數量占全行業的48%,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30%,上繳稅金占全行業的47%,上市公司逐年增多。
(三)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提升
“十一五”期間,電子材料配套能力顯著提高,在硅材料、半導體照明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等領域技術水平進步顯著。在最能代表行業發展水平的硅材料上,產品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已建成了年產12萬片的12英寸硅片中試線,12英寸摻氮直拉硅單晶拋光片也可以小批量生產,標志著我國電子材料技術正逐步進入到國際先進水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