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能電視發展面臨的問題
縱觀目前出品的智能電視產品,智能電視的操作方案存在多樣化,但卻無法實現共享通用,這對于用戶來說比較麻煩,也是目前智能電視發展最大的阻礙。只有對APP的開放應用,形成中外各品牌電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才能復制智能手機的成功。而目前還沒有一個針對智能電視的統一標準,各企業對智能電視都在進行自主定義,市場上存在著大量混亂概念的宣傳。智能電視的核心是強大的芯片和開發的操作系統,從我國上述領域的發展現狀來看,高性能處理芯片仍需要進口,缺乏獨立開放的操作系統。芯片一直是中國大陸彩電業的短板,現階段加強與我國臺灣芯片企業合作,或許能尋求一些突破機會。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大多基于最初的Linux、Unix、Android或其他開源軟件平臺,而Android表現最為搶眼。它最大的優勢在于系統的開放性、服務的免費性和與互聯網實現無縫對接。在國產電視品牌中,海信、長虹、TCL等都采用了Android系統。我國彩電企業也先后開展了大尺寸終端應用程序的開發,并通過自主安裝應用程序實現新功能或增值服務,以借助三網融合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在國內智能電視快速發展的同時,Google TV、蘋果TV等智能電視、索尼智能電視卻已銷聲匿跡,尤其在國內市場難于發展。主要原因也與國外的內容提供商如YouTube與國內政策環境不兼容,且有很多受到國內政策的影響有密切關系,因此國內的內容提供商,尤其是已經拿到內容牌照的具有絕對的“地利”優勢。到目前為止,國內品牌創維電視聯合南方傳媒集團、優朋普樂舉辦了互聯網產業鏈啟動儀式;海信成為樂視網TV版首家戰略合作伙伴;康佳與百事通合作等。不僅如此韓國品牌也與國內拿到牌照內容商達成了合作,如三星與百視通的合作;LG與華數的合作。
電視在向著智能化發展的同時,不僅顛覆了傳統,更引爆整個產業鏈。終端設備需要更好的用戶體驗,也需要運營商有更好的內容提供服務。智能電視的出現使互聯網電視有了實際意義,這勢必引領一個“玩電視”時代的來臨。這些有責任感的上下游企業合力共促下,無疑是讓智能電視產業鏈走向了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