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的日本模式
爾必達的沒落也是日本電子業界近年面臨嚴峻局勢的一個縮影。
iiSuppli中國區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爾必達的倒下和包括彩電業在內的眾多日系電子行業陷入困境說明,以往日系企業注重品質和規模時代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全球電子產業新趨勢是創新和快速應變能力。不能及時改變就意味著被市場淘汰。
“日本電子產品過去的競爭力是品質高,規模化生產,但是如今市場需要的是變化,沒有創新和靈活應變,無法取勝。”顧文軍說,日本電子企業都是會社模式,公司規模大,決策很慢,應變能力差。
至今,爾必達仍主要提供電腦用內存,而沒有躋身移動產品內存行業,也沒有涉足為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存儲器廣泛使用的閃存。而競爭對手三星則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并且開始轉型多元化生產,能夠實行交叉補貼(cross subsidize)其DRAM操作。
與日本都是大型企業一樣,韓國也走扶持大企業策略,但韓國三星電子等大企業比日系企業要開放,善于整合全球資源。
顧文軍表示,日系企業——包括爾必達——需要的原材料只會向日本企業采購,由于擔心技術外流等保守決策,不在國外設廠,也不愿和合作伙伴分享技術。
“現在芯片設計領域有很多創新的小企業冒出來,這些小企業決策快,創新多,但是日本早年一直扶持大企業,這對日本的小企業造成了打壓,這些日本大企業陷入困境以后,沒有小企業成長起來頂替接班,這就是使得日本電子產業越來越失去競爭力。”顧文軍還認為,日本企業的保守作風到現在還沒有改變,日本去年“3·11地震”發生后工廠外遷選擇東南亞國家,都不愿來中國,這會使得日系企業再次失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