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日本爾必達(Elpida Memory,6665.TO)昨日在東京股市交易中大跌97%。
這家全球第三大動態半導體內存(DRAM)企業申請破產保護時,負債4480億日元(約合55億美元),創日本制造企業破產規模之最。
這一破產消息在全球內存行業旋即激起“駭浪”。據臺灣集邦全球電子交易市集(DRAMexchange)的數據顯示,DRAM芯片現貨價格2月28日大幅走高,主流DDR3(雙數據速率3)價格最高上漲13%。
爾必達主要生產DRAM,即電腦中必不可少的組件——動態半導體內存。由于DRAM芯片被加工成條狀插到電腦卡槽中,故又被稱為內存條。
爾必達破產的影響,已迅速波及中國市場,內存條報價昨天上漲了10%~25%不等。
日本的“國策公司”
這還不是爾必達破產故事的全部。《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爾必達破產簡直是政府直接介入民間企業經營無效的教科書式案例。
新華社2月28日的一則隨筆,概括了這一經典案例的來龍去脈。
作為日本國內惟一一家DRAM制造企業,爾必達的落幕顯示,在全球電子業洗牌大潮中,僅靠國家保駕護航并不能確保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幸存。
爾必達誕生于1999年,實際是整合了日立、NEC、三菱電機的DRAM業務,其成立本身就帶有保護日本DRAM產業的政府意志。
但就是這樣一家得到日本政府特別優待的企業,未能挺過內存行業的低潮期。2008年金融危機中,DRAM全球需求繼續大幅減少,產品價格也進一步下滑,爾必達瀕臨絕境。
日本政府此時再次向爾必達伸出援手。2009年,在日本經濟產業省主導下,日本通過《產業再生法》修正案,授權日本政府可對擁有國際領先技術、但面臨經營困難的民營企業施以援手。2009年6月,爾必達成為新法的首位受益者,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向其注資300億日元(約合3.7億美元),其他主要金融機構則提供了約為1000億日元(約合12.4億美元)的貸款,實際上成為日本“國策公司”。
然而,好景不長。盡管有政府注資和政策扶持,爾必達在接下來的經營中遭遇日元升值、韓國同行強勢崛起、市場需求和產品價格雙雙下滑等影響,經營始終沒有明顯起色。爾必達于本月初發表的財報顯示,2011年4月-12月期決算中,公司虧損達989億日元(約合12億美元)。
據日本媒體報道,申請破產重組后,爾必達發行的普通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等違約債務的本息金額將達1385億日元(約合17億美元)。日本政府此前投入的部分公共資金也將無法回收,國民負擔因此新增最多280億日元(約合3.5億美元)。
此外,爾必達股票將于3月28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摘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年為支援爾必達奔走的經濟產業省高官不久前因內幕交易被捕,其涉嫌內幕交易的對象也包括爾必達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