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顯示產業推動辦公室(Color Imaging Industry Promotion Office;CIPO)經理郝晉明,開始提到11月在深圳的高交會中,臺灣顯示器產界對陷入紅海殺戮戰場的觸控面板產業的感觸,以及因應Apple開始轉向與日系面板廠進行in-Cell觸控技術的合作所帶來的壓力。他指出從面板巨頭在觸控面板策略轉向in-cell Touch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并力求薄型化的方向。
影像顯示產業推動辦公室經理郝晉明談,中小尺寸面板市場概況與AMOLED新契機。
目前非晶硅(Amorphous Si,a-Si)主導整個面板市場,而能實現高畫質、高分辨率的低溫多晶硅(Poly-si)多半應用于高階智能手機。早期被動式析OLED因為色澤與分辨率表現不佳,多半被應用在手機的次面板;而韓廠在2009年積極推展AMOLED面板,像宏達(HTC)在2009年曾拿到三星AMOLED送樣,但三星SDI因AMOLED產能不足,優先供應自家3~4.3寸手機面板,甚至像5.3寸GalaxyNote的面板應用,造成供應短缺及臺系手機面板上很大的傷害。
隨著去年底5.5代AMOLED產能開出后,今年中開始積極的向品牌廠推銷,像Motorola也開始用SDI高解析AMOLED面板,而友達、奇美也開始發展AMOLED面板且即將進入量產。預料AMOLED市場總值將從2007年2億美元成長到2015年47億美元,AMOLED面板裝置數量從2006年6500萬部增加到2015年3.2億部。
AMOLED在移動裝置的應用與薄型化的發展
郝晉明指出目前智能移動裝置兩大應用范疇為智能型手機跟平板電腦。智能型手機對面板的關鍵需求為高分辨率、輕薄、低功耗與窄邊框的特性,而平板電腦除了高分辨率、低功耗、輕薄之外,還需要廣視角以及多樣化輸入方式(手指、筆輸入),如HTC的Flyer平板電腦可用筆寫的觸控應用,而目前應用在面板廣視角的IPS與VA兩大技術,較常見的VA因為其液晶分子排列方向跟面板表面平行,在做觸控按壓時容易造成光暈現象,而IPS液晶分子排列方向與面板表面垂直,故做觸控按壓時不會有光暈現象,還能確保無論水平或旋轉成垂直模式下觀看下有一樣的視角與品質,所以IPS面板才為蘋果iPad/iPad2平板電腦所采用。
至于AMOLED與LCD色彩表現上,郝晉明指出LG曾在今年十月橫濱FPDI 2011顯示技術展中,以實物布景與AH-IPS LCD、AMOLED屏幕比較并教育參觀者AH-IPS LCD接近真實原色,而AMOLED有色彩過度飽和且失真的問題,他也引述在Mobile01網站亦有網友提出類似看法,這代表某一個層級的消費族群確實在意AMOLED的顯示表現。
從觸控面板的薄化發展來看,目前4大觸控面板制程技術,像最常見的外接式觸控屏幕,以蘋果的作法是在Sensor Glass(感測玻璃層)上下都做一層ITO,臺廠面板為了避開專利僅做1層ITO,但整體組件仍需要用到4層玻璃,如何降低玻璃層數來薄型化是一項挑戰。另外像Sensor on Cover(感測器做在玻璃蓋上),面板廠將感測層做在CF上層的on-cell技術,以及做在CF與TFT元件之間的in-cell技術等等。韓國三星目前正進行on-cell AMOLED面板的薄化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