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項目投資旺盛,但產業化水平不高
OLED具有全固態、超薄、無視角限制、快速響應、室溫工作、易于實現柔性顯示和3D顯示等優點,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新型FPD技術之一。“十一五”期間,我國的OLED產業投資也比較旺盛,但經過幾年的發展,產業化的水平并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國內的企業大都還處在對OLED原理、技術和工藝摸索的階段,還處于產業化的初期,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
特別是在關鍵原材料和制造工藝兩方面,中國的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OLED用關鍵原材料主要有有機材料(有機發光材料和其它有機材料)、導電基板、封裝材料、驅動IC、其它功能材料和干燥片等。有機材料是OLED器件的核心原材料,主要掌握在美國、日本和韓國手中。有機發光材料的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紅、綠、藍三色材料的發光效率和發光壽命均基本滿足實用化需求。但色純度、發光效率、壽命的進一步提高依然是今后研發的重點,特別是色純度好、發光效率高的深藍色材料仍然是OLED的主要的技術瓶頸之一。
導電基板主要采用玻璃基板、塑料基板和不銹鋼基板,目前主要使用導電玻璃基板。導電玻璃基板是LCD、PDP、OLED等平板顯示器的基礎材料,目前導電基板玻璃只有美國康寧公司和日本的旭硝子等少數幾個公司能夠生產。
封裝材料主要為玻璃蓋或金屬蓋,通過固化膠封裝或薄膜封裝,其中前者技術較成熟,且在產業界獲得廣泛應用,而后者還處于研發階段。薄膜封裝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采用薄膜封裝可以減少屏體厚度,促進屏體散熱,并可以實現透明及柔軟顯示屏體的封裝,目前只有美國Vitex的薄膜封裝技術相對較成熟。
干燥片需要同時具有吸濕速度快,吸濕量大的性能,通常采用幾微米到數十微米的CaO或SrO作為干燥材料。此外,為加快工藝節拍和增強屏體的美觀,透明干燥劑和液體干燥劑正處于開發階段,這類材料包括直徑更小的CaO或具有分子篩結構的材料等。目前,OLED用干燥材料主要來源于日本和歐洲的供應商,國內尚無從事該類材料開發的廠商。
在技術工藝方面,中國目前主要是在PMOLED的生產方面,已經基本掌握制備工藝,也進入到了產業化階段。但是針對中小尺寸的AMOLED制備工藝,還只是處在研發的階段, AMOLED制備工藝的研究主要包括OLED制備工藝的開發和TFT基板制備工藝的開發,其中TFT基板制備技術是AMOLED器件的關鍵技術。
觸摸屏產業規模激增,但缺乏高端產品
隨著信息及電子設備產品市場的迅速壯大,以及人們對電子產品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要求的不斷提高,觸摸屏作為一種直覺式輸入接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觸摸屏的需求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如手機、PDA、便捷游戲機、便攜導航設備等。隨著觸摸屏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其它電子產品中的應用也會得到不斷延伸。圖5
中國的觸摸屏制造業起步較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稍晚一些,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一帶。目前,中國觸摸屏廠商主要有南京華睿川、廣州華意、深圳深越、深圳北泰等,產品多為電阻式觸摸屏。由于各觸摸屏生產廠商的總體產能規模較小,產品檔次較低,而且觸摸屏上游的一些關鍵原材料(如ITO薄膜、ITO導電玻璃)依然被外國大公司像orning(康寧)所控制,導致生產成本升高,缺乏競爭力。因此,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提高產業的配套能力是“十二五”期間發展中國觸摸屏產業的重點。
目前,國內從事觸摸屏生產的企業其產品主要集中在以電阻屏為主的小尺寸產品和以紅外屏為主的中大尺寸產品;而在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電容式觸摸屏領域,由于技術門檻較高,導致進入的企業不多,產業規模較小。
激光顯示技術研發起步較早,但產業化進程較慢
中國對激光顯示技術的關注比較早,上世紀80年代末,激光全色顯示技術就已進入中國863計劃,并已列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重點目錄。在專利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激光顯示相關專利已達80多項,其中很多都是核心專利,已擁有從激光光源、照明模組、圖像引擎到激光顯示整機設計、集成等關鍵技術的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在該領域實現產業化重大突破的良好基礎。在激光顯示、光學引擎和屏幕等幾個產業鏈環節,中國都具備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三基色激光源方面,全固態激光器技術在中國已經比較成熟,在紅、綠、藍三基色半導體激光器的中,紅色發展比較成熟,藍色技術也已開發出來。從激光顯示前端基頻的產生源技術看,國際上主要是以美國Novalux公司為代表的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倍頻技術,中國主要是通過全固態激光倍頻技術獲得,兩者相比都各有優勢。國外主要是半導體,國內是全固態,這只是材料選擇不同。
在激光顯示的光學引擎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技術基礎。中國發明了“全固態非運動相位隨機擾動調制器”的消相干勻場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激光相干噪聲問題,并集成出60英寸、84英寸、140英寸和200英寸的系列化大屏幕激光顯示樣機,具備了從光源、光調制、光處理以及整機系統集成的能力。其中,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重點部署下,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中國在MDTV光學引擎LCOS的技術產業鏈已經形成,LCOS光學引擎從晶圓、封裝、鍍膜、光學元器件、高清驅動板到整機集成的所有關鍵環節均具備完善生產能力。
在大屏幕及大屏幕拼接墻方面,中國也具有較強的實力,2007年全球首次推出了120英寸大屏幕激光電視,同年又研制成功了140英寸大屏幕激光顯示樣機,這些都展現了中國在激光顯示技術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
雖然中國在激光顯示技術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產品開發和大規模的產業化進程卻非常緩慢。2002年中國推出首個全固態激光顯示原理樣機,2003年研制出60英寸背投激光顯示機,2005年推出84英寸背投激光顯示機,2007年又研制成功140英寸大屏幕激光顯示樣機,等等這些都只是停留在試驗的階段,從而使得中國的技術優勢難以得到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市場機會。
3D顯示時代來臨,一些核心環節仍然缺失
3D技術是繼平板技術之后,彩電業面臨的又一革命性技術。2009年可以稱為是3D顯示的應用元年,自《阿凡達》引爆3D影視市場以來,國際知名影視制作公司已經加大了3D影片的發行力度,相關電視機構也開展了3D電視的轉播。2010年世界杯有25場比賽通過3D進行全球轉播,國內部分電視臺也展開了3D節目的試驗;2010年廣州亞運會,國內電視機構及部分3D電視終端廠商也將在小范圍內進行3D電視的攝制、傳輸等試驗。
中國非常重視3D顯示產業的發展,目前國內從事3D顯示技術研究的企業或科研院所有幾十家,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TCL、長虹、海信等;海信、TCL都在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展示了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3D電視,TCL的商用3D電視已進駐廣州機場、深圳機場。2010年,TCL已經推出民用3D液晶電視,海信、長虹也有3D電視將上市。目前廣電總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門都在對3D電視標準進行研討,廣電總局即將制定的3D電視標準主要集中在拍攝、制作、傳輸等環節,而工信部的3D電視標準則主要集中在終端顯示等方面。2010年,中國3D電視的市場銷售量達到6萬多臺.
但是在基礎研發投入和產業鏈建設方面,與國外相比,中國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內容制作方面,缺少原創3D影視精品;標準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此外,3D顯示還涉及立體攝像機、數據壓縮與解壓縮等方面的技術,中國目前還比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