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減小背光源的厚度使得顯示模塊變得更薄,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今后,這種顯示模塊的厚度甚至可以被控制在10mm以下,但前提是,必須要找到CCFL背光源的替代品。
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背光源可以對傳統的CCFL背光進行取代,包括側光式的CCFL背光源、側光式白光LED和直下式白光LED。而其中最早被投入使用的則是側光式CCFFL背光。
相比于直下式,這種側光式背光是將光源配置在屏幕邊緣,接下來利用導光板將其轉換成顯示屏背面的面光源。不過,這種背光模式一般被應用在筆記本電腦當中,它的確是比直下式更容易控制顯示模塊的厚度。同直下式相比,側光式的亮度難以提高,因此,在要求更高亮度的大型電視中,幾乎沒有采用側光式的產品。
不過,為了實現超薄化的目標,大型液晶電視還是可以嘗試一下這種方式。早在FPD International 2007展會上,多摩公司就展出了32英寸的側光式背光源,其厚度就只有12mm。
該產品中共使用了12支CCFL,亮度為8000cd/m2,功耗則是95W。
為了解決亮度低的問題,多摩公司還采取了一些優化措施,包括優化CCFL的布局設計并重新選擇光學元器件等,以提高其發光效率;改進CCFL外圍的散熱結構,以避免CCFL的發光效率下降。
不過,隨著電視屏幕尺寸的增加,背光亮度的提高還是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在對CCFL背光進行優化的同時,還不得不考慮新型的背光源,那便是LED背光。
我們知道,LED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彩色飽和度高、體積小、耐震動、耐沖擊、不含有毒物質、低壓供電、對人體安全、壽命超長等優勢。如果可以將光源從CCFL改為白光LED,背光厚度還能進一步減小。
先以側光式的白光LED為例,LED背光源本身的體積就比CCFL小,側光式導光板還可以進一步減小厚度;如果采用了直下式的白光LED,由于利用了LED本身體積很小的優點,廠商就能輕松配置大量的白光LED,以形成接近于面光源的背光,即使很靠近顯示屏,亮斑也不會明顯。
這些年,液晶電視廠商都以LED背光作為提高產品色彩表現能力的敲門磚,但LED還不知不覺成為液晶電視實現超薄化的有效武器。這是因為LED背光可以進行區域控制,就是能配合顯示的圖像對個別或每個區域的LED進行點亮控制。引人這種控制方式后,就可以獲得提高對比度以及降低功耗等優點。
所以說,不論采用直下式還是應用側光式,LED背光毫無疑問都是液晶電視實現超薄化道路上的助推器,也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液晶電視的最佳候選背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