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索尼公司宣布,計劃投資約220億日元,加強中大尺寸的OLED (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生產技術。通過此次投資,索尼公司計劃加快發展中大尺寸和高畫質OLED面板的腳步,并將OLED面板定位為一種能夠擴展電視機及其他影音產品未來潛力的新型裝置。
不過,在曾經宣布叫板LCD的SED銷聲匿跡后,OLED是否能夠取代眼下流行的LCD技術,頗值得商榷?之前,SED(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電視曾被奉為平板寬屏電視領域的一件大事。推動這項技術發展的日本兩家公司東芝和佳能表示,這項技術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圖像,而其所消功耗僅為目前在平板電視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液晶電視或等離子電視功耗的一半。為開發這項技術,東芝和佳能還成立了一家名為SED的公司。不過,SED技術發展受到了技術瓶頸以及高昂生產成本的制約,最終并未能有大作為。
奧維營銷咨詢研究總監盛哲指出,索尼在平板電視時代一度落后于同行,為了避免重蹈平板時代的戰略性失誤,故提前搶位下一代顯示技術,投入巨資布局OLED電視產品。不過,從目前來看,OLED電視在短期內不會替代平板電視,成為主流更需要較長時日。
首先,OLED電視技術雖然在色彩、柔性顯示等方面有良好表現,但是使用壽命問題尚未解決。目前,OLED電視壽命只能達到普通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一半。
其次,尺寸瓶頸不突破,也將阻止OLED電視大規模應用。目前,業界在生產OLED面板的技術上存在很大問題,即很難生產出大屏幕的OLED電視。索尼現有的OLED電視屏幕僅11英寸,更大尺寸產品尚未見到樣品。“10英寸以上大尺寸產品真正實現規模化應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盛哲指出,從液晶、等離子等產品的發展歷程來看,從一項新型顯示技術出現,到該技術商品化,再到大規模量產成為主流,至少都經歷了15年以上的時間。
不過,鑒于OLED電視可望成為新一代的平面電視主流,包括Sony、精工愛普生、佳能、三星電子以及東芝與松下電器的合資企業東芝松下顯示技術公司在內,都在爭搶下一代平面電視顯示技術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