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DAB到DMB的發展
從目前的DAB系統過渡到DMB,無需對現存的DAB廣播前端進行任何改動,只要在前端設備上引入一個DMB視頻編碼器。就可以實現從DAB到DMB的過渡。圖1所示為韓國T-DMB的結構層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DMB系統中仍延用了DAB的整個系統,只是在DAB的MSC(主業務信道)中劃分出一個獨立的子信道用于視頻業務。而像原先DAB中所固有的聲音業務,數據業務都保持不變,這也使得DMB的部署相對較為容易。而新增的視頻業務則主要通過前端的DMB視頻編碼器來實現,視頻編碼器編碼產生的數據流,以ETI(復合群傳輸接口)信號形式通過DAB的復用器以流模式方式復用到子信道中去,與來自其它路的音頻或數據復用成高達2.048Mb/s的ETI傳輸數據流,然后將ETI數據流分配給DAB同步網中的各個發射臺進行發射。
圖1 T-DMB結構圖
1.音視頻編碼處理
韓國T-DMB標準采用了在限定帶寬內仍能提供高效壓縮性能的壓縮標準MPEG-4 AVC視頻壓縮標準。而在視頻伴音壓縮標準的選擇上,則采用專利使用費相對較低的MPEG-4 BSAC音頻壓縮標準而非AAC+。對于視頻播放中伴隨的一些數據業務或需要提供一些交互應用的場合,則使用了MPEG-4 BIFS編碼。為了便于商用接收機的開發,T-DMB使用MPEG-4壓縮標準中所需解碼處理能力相對較容易的架構。圖2示出了DMB對視頻業務的處理流程。
圖2 DMB視頻業務處理流程圖
從該框圖可以看出:在DMB視頻編碼器中,使用了MPEG-4 system部分的標準對分別采用H.264編碼的視頻,BSAC編碼的伴音以及BIFS編碼的交互數據內容進行同步。首先使用MPEG-4 SL(同步層)數據包格式對視頻、伴音以及交互數據進行封裝,進而把同步包復用到MPEG-2 TS傳輸流中。然后再進行前向糾錯,最后以流模式方式復用到DAB系統中。使用的前向糾錯技術包括RS編碼,卷積交織技術。采用前向糾錯技術的主要原因就是提高數據流的抗誤碼性能。因為DAB獲得好的聲音質量要求的比特錯誤率(BER)是不大于。然而在DMB中,要實現接收端對視頻業務的穩定可靠接收,比特錯誤率(BER)的要求高達。為了滿足這一要求,韓國T-DMB標準使用了在DVB-T標準中也使用的前向糾錯技術(FEC)。即使用RS(204,188)對MPEG-2 TS打包流進行編碼然后再進行卷積交織。每188字節的TS包經過RS編碼變成204字節的包,其中有16字節是糾錯編碼。經過編碼之后,每隔11個RS編碼的數據包作一次卷積循環,這樣就可以把在時間域中突發的錯誤分散在各個部分,減少了連續錯誤出現的概率。通過使用前向糾錯技術,可以有效地保證視頻流的BER低于。
2.DMB網絡結構
一種比較常見的DMB應用情況是在一個1.534M帶寬的DAB頻率塊中,同時廣播兩套音頻包括與音頻相關的數據和一套手機電視視頻業務。DMB的網絡結構層次圖如圖3所示。DMB的視頻業務以流模式方式進入DAB系統的第一級復用器并打包形成ETI信號,再與其它路的音頻或數據業務經二級復用形成發射所需的ETI信號,送到各發射站點的激勵器進行放大發射。或者是不需使用第一級復用器,而直接把信號送到第二級復用器或稱為總成復用器中,該種使用情況是在DMB視頻編碼器中已集成了一級復用模塊在編碼器中。在圖3中,還列出了DMB所使用的編碼標準及復用的標準。
圖3 T-DMB網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