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虛擬現實技術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整合這項技術,但這究竟是一場虛火,還是真的能夠帶來真金白銀,卻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目前為止,虛擬現實主要被應用于游戲領域。然而,由于疲軟的經濟形勢導致增長異常困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自己的業務中融入虛擬現實技術,既有機動雪橇制造商,也有家具銷售商。他們認定,這種頭戴式技術可以幫助其增加銷量,削減成本。
主題公園運營商Six Flags Entertainment在部分老式過山車上為乘坐者配備了三星虛擬現實眼罩,使之不必斥巨資建設新的軌道,也可以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體驗。
機動雪橇制造商Arctic Cat已經開發出虛擬現實試駕系統,方便客戶在經銷商那里試駕新的機型。而eBay旗下的StubHub也在測試一項技術,方便用戶在購票之前通過虛擬現實了解不同座位的視角。
在最近發布的財報中,約有38家公司強調虛擬現實將成為其商業計劃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紐約時報公司、運動相機制造商GoPro和家具銷售商Wayfair。
根據路透社對財報電話會議的分析,去年同期只有8家公司宣布了這類計劃,因此同比增幅高達375%。參與虛擬現實業務的企業幾乎都屬于消費或科技公司,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在走入主流之前仍然任重道遠。
據湯森路透測算,虛擬現實的升溫正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成分股企業第一財季利潤可能同比下滑5.4%之際,而第二財季利潤也有可能同比下滑3.4%。
不過,盡管市場熱情高漲,但卻沒有多少證據顯示虛擬現實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