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來自市場領域的激烈的價格競爭。自加標簽(或零售商品牌)將柯達產品的價格壓低了40%。在東歐和發展中國家市場上,價格便宜的膠卷也給柯達造成極大的威脅,因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價格而非品牌和質量。柯達實施了一系列價格反擊策略,曾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無法徹底清除價格戰帶來的惡劣影響。
柯達面臨的另一個挑戰來自數字成像技術對傳統成像技術造成的沖擊。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設備、嚴重的污染是底片與相紙生產和沖印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體積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難是使用底片和相紙給人們帶來的不便。
隨著數字成像技術的出現,照相技術逐漸告別底片和相紙。一張巴掌大的光盤可存貯成千上萬張照片;然后,通過電腦打印機可以直接打印出照片……總之,數字成像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底片和相紙除了部分專業人士外,基本已經無人問津。這場技術革命宣告膠卷行業進入瀕死狀態。
作為感光技術的龍頭老大,柯達在數碼照相這一新技術領域并不具備先天的優勢,而數字成像技術的普及意味著柯達公司喪失膠卷、相紙所帶來的豐厚利潤。現在,柯達公司似乎要隨著膠卷一起退出人們的生活了。
“傻瓜相機”誕生
1877年,照相機已被發明出來,但當時的照相設備極為龐雜,包括一個黑色的大帳篷,一個水箱,一個裝著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復雜的是操作,沒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術,誰也無法駕馭這個龐然大物。
柯達創始人喬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觸到照相機時,就忍不住想:照相機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堅持不懈的追求終于給感光業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輕便“人人都會用”的照相機誕生了,伊斯曼為它起了一個字母不多,但讀著響亮的名字:“柯達”。
而在中國,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傻瓜相機”。
溫馨家庭回憶
柯達建立品牌忠誠的另一著眼點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識別。
柯達早期廣告多表現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場景,而且多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易于拍攝到的鏡頭。上世紀30年代,人們常可以從電臺上收聽到“這就是柯達一刻,別讓它溜走”、“柯達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動人的畫面中,這些廣告語深深刻進了消費者的腦海,使消費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樂時光與“柯達”這一名字聯系在一起。
世界膠卷之王
柯達公司在很早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隨著照相機銷量的增加,膠卷沖印服務肯定會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爭相生產“立即自動”相機之時,柯達已將生產能力重點放在了膠卷的生產和沖印上。
果然,柯達的膠卷銷量猛增,同時幾乎壟斷了整個沖印市場。“迷你型”相機上市后,柯達又以同樣的方法降低價格,使“人人都買得起”,結果柯達的膠卷、照相機及相關器材的銷量扶搖直上,盡管愛克發拼力使出密集式供應的老方法,富士、櫻花不惜血本降價,但總敵不過柯達膠卷的銷售量。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
1964年,立即自動相機上市,當年銷售750萬架,創下了照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紀錄。
1966年,柯達海外銷售額達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當時位于感光界第2的愛克發銷量僅及它的l/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顧問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達位居第4,是感光界當之無愧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