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柯達“串起每一刻,別讓她溜走”的廣告語曾經深入人心,然而誰也不會料到,曾經輝煌長達百年的柯達會讓這一刻“溜走”。
膠卷時代,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攝影的同義詞。鼎盛時期的柯達,擁有全球超過14.5萬名員工,地位相當于今天的蘋果或谷歌。
然而,在數碼大潮的裹挾下,曾經的膠片巨人,也難逃衰敗厄運。1月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柯達準備數周內申請破產保護。在世界進入數碼時代不過十數年后,膠片時代的王者柯達已經走到“英雄末路”。
柯達再次走到破產邊緣
《華爾街日報》5日報道稱,柯達未來幾周內可能遞交破產保護申請。報道說,柯達可能最早本月或下月初申請破產保護;破產保護期間,企業將繼續償還債務并正常運轉。屆時,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
5日當天,穆迪評級機構給柯達打出Caa3的級別,這意味著“有嚴重資不抵債風險,且可能喪失償還債務能力”。即將破產的消息傳出后,柯達股價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6.15%。6年來只有1年盈利,曾以“柯達膠卷”紅遍天下的美國企業伊士曼柯達公司這次又成了世界的焦點。
自去年起,柯達就多次傳出破產消息。去年9月,彭博社消息稱,由于市場對傳統膠卷的需求日益減少,以及數碼相機的強大競爭力,柯達公司的收益一落千丈。柯達正在對包括破產保護文件在內的多種戰略性選擇進行權衡。消息傳出后,柯達公司股價在當天即遭腰斬,盤中跌幅一度超過60%。但美國柯達總部卻于去年10月對此予以否認。
盈利困難已成不爭事實
對于此次傳聞,柯達中國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總部方面尚未有任何回應,中國方面“不會對任何市場傳聞或臆測發表評論”。
柯達大中華區市場經理張學紅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表示:“我們也在等待美國總部給我們一個澄清,到底是什么樣,但是目前來講對我們的業務和各方面的這些業務都沒有任何的影響。”
盡管柯達申請破產的消息尚未得到證實,但盈利困難已經成為柯達無法掩蓋的事實。自去年12月初至今,柯達股價一直在1美元左右徘徊。據上周外媒報道,柯達股價連續30天低于1美元,遭紐交所退市警告。如果股價在未來6個月內無法達標,將面臨摘牌。
回顧
兩次轉型難挽柯達頹勢
“1888年,伴隨著‘您只需按一下按鈕,其余的我們來做’的口號,喬治·伊士曼為消費者帶來了第一部簡易相機。從此,他使笨重而復雜的攝影過程變得簡單易用,并且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到。”
柯達中國官方網站上的這段宣傳語,或許即將成為擁有131年歷史的柯達的“挽聯”。
進入數碼時代以后,數碼相機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傳統膠片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黃色巨人”柯達也進入快速下滑通道。數據顯示,1997年以來,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全年盈利。而柯達的市值從1997年2月最高的310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十余年間市值蒸發了99%。
其實柯達進入數字攝影行業并不晚,甚至是數字攝影技術的發明者。柯達1975年發明的第一臺數碼相機。1991年,柯達與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專業級數碼相機。不過,同富士和奧林巴斯這些競爭對手相比,柯達的動作還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傳統模擬相機膠卷生意上。
之后,柯達啟動了兩次戰略轉型。2003年9月,柯達正式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但當時在傳統膠片市場的巨額投資成了柯達轉向數碼市場的龐大包袱。2006年,柯達毅然更換公司標識,去掉了自1971年開始就使用的“黃盒子”和“K”圖形。2009年,柯達實施二次戰略重組,裁員幅度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