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板顯示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11年,盡管全球面板產量供過于求,迫使外資面板巨頭不得不擱置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但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自主建設的兩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量產,使中國大陸成為世界液晶面板產業的重要一極。隨著中小尺寸市場的開啟和新一代顯示技術的升級,2012年將引發面板技術新一輪競爭。
日、韓以及我國臺灣面板企業近年來一直都在進行整合和兼并,全球5大面板廠商三星、LGD、友達、奇美、夏普的年出貨量占全球的近90%,而日立、索尼、華星光電等通過與這5家廠商技術授權或相互投資的方式牽手合作。
前幾年液晶面板的供應量和需求量的增長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但從2010年開始,增長率驟減至10%~20%。2011年,全球幾大面板廠商相繼發布財報,“虧損”成為各家財報的關鍵詞,從韓國的三星、LGD,到我國臺灣的友達、奇美無一幸免。三星、LGD已經開始縮減液晶面板領域的投資,甚至頻頻延遲在中國大陸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友達、奇美也在主動尋找新的方向以緩解液晶面板主營業務的下滑。在這種背景下,全球平板顯示市場的重心、技術都在發生變化,液晶面板廠商之間也建立起了新的競合關系,以應對挑戰。
與上述面板巨頭不同的是,2011年中國大陸自主建設的兩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紛紛宣布量產,使全球平板顯示產業處于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說:“根據DisplaySearch預測,2012年液晶電視國內市場需求為5000萬臺,2015年將達8000萬臺。一條8.5代線,根據切割的產品尺寸不同,以9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計算,每年可生產1200萬片到1400萬片液晶顯示屏。按此計算,如果僅滿足國內對液晶面板的需求就需要6條8.5代線。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產能過剩,是全球經濟不景氣所導致的,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井噴式的需求。”
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低迷的狀況下,業內曾經對京東方和華星光電8.5代線的投產提出質疑,但是對于中國大陸而言,兩條生產線的投產使彩電用液晶面板從無到有,并徹底結束了大尺寸液晶顯示屏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進而使中國大陸成為繼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以后液晶面板產業的重要一極。
“雖然傳統TFT-LCD顯示技術需求數量增長,顯示尺寸持續向大尺寸推進,但隨著價格的持續回落,未來成長動力將很大程度上依賴新型顯示技術。”DisplaySearch市場研究總監張兵這樣說。
根據張兵預測,LTPS(低溫多晶硅)和AMOLED是最具潛力的新型平面顯示技術。2012年之后LTPS產值在整個平面顯示產業中所占份額將超過10%,AMOLED將有機會從高端智能手機顯示屏直接跨入液晶電視市場應用中,其份額將在2013年之后超過10%。
事實上,在2010年年底,三星電子旗下的三星移動顯示器公司(SMD)就將AMOLED導入智能手機,并且在三星與HTC手機上相繼使用。近日,三星又宣布2012年將推出55英寸OLED電視,并計劃啟動8.5代生產線用于大尺寸OLED面板的生產。
可以說,在OLED領域,三星早已走在了前面。
為了在新一代顯示技術競爭中贏得話語權,日立、索尼和東芝成立合資公司轉向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業務的研發,并加大AMOLED高端技術開發力度;在我國臺灣地區,友達已重啟AMOLED計劃,將其3.5代LTPSTFT基板生產線用于生產AMOLED面板,預計2012年開始量產;而中國大陸,京東方、維信諾、天馬、彩虹等企業也不斷加大OLED技術的研發力度。在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以OLED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技術成為各大企業新的逐利點。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表示,目前我國首先要做大TFT產業,在液晶領域獲得話語權。OLED技術布局要有梯度,待中小尺寸OLED技術成熟后,再研發大尺寸產品,不宜盲從布局。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支持與指導下,2011年6月2日國內19家OLED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的中國OLED產業聯盟在廣東惠州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大陸的彩虹集團、長虹集團、上海天馬等已經開始在4代以下OLED領域布局,而京東方也在內蒙古投資建設5.5代AMOLED面板生產線。當前我國多條引進的AMOLED生產線已進入項目建設的關鍵時期,但OLED產業也面臨基礎研究不足、產業配套不完善、缺乏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在全球行業標準及知識產權領域缺乏話語權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OLED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具體研發策略上,要認識到發展AMOLED關鍵在AM(即TFT),有基礎的TFT-LCD企業是發展AMOLED的研發主體。日本政府的新舉措將是取LCD之長補OLED之短。AMOLED的核心技術是增大TFT場效應遷移率與均勻性,到底是用低溫多晶硅TFT還是金屬氧化物TFT,在大規模生產上至今還未有定論。因此,有TFT-LCD基礎的企業是最容易轉身研發AMOLE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