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媒體曾記錄下這樣一個故事。蜘蛛俠急速飛過一塊廣告牌,那個位置原本懸掛著三星(微博)電子的廣告牌,但在《蜘蛛俠》的首映中,它卻“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USA TODAY》的廣告牌。原來,該電影的制作工作室是日本索尼的子公司,索尼認為沒有必要為“死對頭”三星電子搞宣傳,于是通過電腦處理,將三星抹去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總是喜歡把這兩個公司、兩個國家進行比較,一個被描繪得蒸蒸日上,另一個則是江河日下的頹廢形象。這讓索尼和一些日本公司變得敏感和惱火。
天災和日元升值
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稻草
日本制造度過了厄運連綿的兩年。首先是自然災害。東日本大地震令日本東北地區工廠受到重創,零件供應鏈中斷。半年之后,泰國洪水又給還在恢復中的日本公司當頭一棒。在泰國的7個工業區中,共有450家日本上市企業設立分廠,洪水沖毀了很多日本工廠。有日本媒體報道說,泰國洪水使日本上市企業減少收益7000億日元。
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外,還有日元升值雪上加霜。
即將卸任的松下社長大坪文雄在解釋公司今年平板電視業績不振時表示:“盡管韓國廠商在技術水平及設計的先進性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們也受到了日元急劇升值的影響。”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007年年中開始了其高達40%的升值旅程。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這些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稻草,日本制造業出現滑坡,是日本產業結構弊端的必然表現。日本制造業和日本公司本身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且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才是日本制造走下神壇的真正推手。
領導體制僵化
社長至高無上沒有質疑反省
在日本問題專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眼中,領導體制的僵化是日本公司的頑疾之一。“歷史越長,暴露的問題就越充分。”
松下幸之助和盛田昭夫開創了日本制造激情澎湃的時代。張瑞敏就曾坦言,松下堅持“服務第一,銷售第二”、顧客至上的經營觀、日本企業的團隊精神對海爾影響深遠。
然而,正如日產CEO卡洛斯·戈恩所說:“日本企業造就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工人,但沒有造就全世界最優秀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上周卸任的松下總裁,當記者追問去年公司有如此巨虧,作為一把手應該負什么樣的責任時,他只是避重就輕地回答‘我的責任是選擇了一個很好的接班人’。”金柏松告訴記者,在日本文化中,社長地位至高無上,不能提出批評意見,沒有質疑、反省和檢討。人員晉升講派系、講關系、論資排輩。“上去的人犯了錯誤,在下一任才顯現出來,責任應該怎么追究,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接班人排隊的領導體制,產生了巨大的問題,讓企業老化、缺少活力。
這方面,韓國公司顯得靈活的多。三星電子核心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高級經理、高級管理人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管理著公司每年數十兆的流動資金,左右著公司的資金政策,但看看他們的履歷書,卻沒有幾個人畢業于名牌大學。
技術保護主義
錯失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機會
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僅僅是以產品占領市場,而不想轉讓技術,更不用說與中方伙伴共同發展。這種方針在很大程度上讓日本企業在中國丟失了不少機遇,讓歐美廠家在中國先行了一步。現在,日本公司在他國建立合資公司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了,但金柏松認為,在一些領域,日本公司已經錯失了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機會。
而在本地化方面,韓國與歐美公司往往有著更大的決心。山東省威海市將距離三星公司附近1000米的馬路命名為“三星路”,這一名稱的有效期一直持續到2051年,三星還可以在路旁設置廣告牌,此舉是為了感謝三星電子在此設立了打印機工廠。
有分析人士指出,任何國家不能無止境地增長,在工業時代,日本企業以管理為重,但過度管理以后,企業的開拓性就會受到限制。盡管如此,日本的技術能力仍然很強,如果能破戰略上的瓶頸,日本制造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潛力。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日本問題專家金柏松:
日本制造競爭力
下降是長期趨勢
還看不到轉折向上的勢頭
問:有人認為,日本制造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是,也有人更樂觀地認為,日本公司仍然掌握著核心技術,日本經濟從災難中恢復的速度也比想象中快,您如何看待日本制造業的未來?
金柏松:從我的研究看,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力、市場份額、發展潛力都在下降,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日本無論是在家電、半導體、汽車還是鋼鐵、造船等領域,都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隨著經濟走下坡路,日本制造業在高端、中端和低端領域可以說都受到了崛起的競爭者的擠壓。
韓國和中國臺灣在彩電、電腦等領域已經取代了日本的領先地位。在高端制造上,受美國影響,日本的發展空間已經很狹小。英特爾(微博)、微軟(微博)等企業先是發起了IT產業革命,近兩年,蘋果等公司又對日本制造發起了新一輪的沖擊,美國制造業復蘇,通用汽車在去年再次成為全球銷量最高車企,排名第二的是德國大眾,日本豐田已經退居第三。在低端領域,中國在辦公機械、家電等領域的產品在質量、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有廣闊的市場。
在一些短期因素影響消除后,日本制造可能維穩,但是在激烈的競爭里,我們似乎還看不到轉折向上的勢頭。
保守消極讓他們束縛了自己
問:我們看到很多的日本公司展開了變革,或者轉向更新的行業,比如新能源、醫療等,他們是否會在這些領域成為新的領導者?
金柏松:在這些領域,日本制造的技術優勢確實存在,但是,影響他們的,更多的時候是保守、消極的市場戰略思維,這讓他們自己束縛了自己。
舉個例子,日本推出了一種家庭使用的太陽能小型發電站,一個家庭安裝以后終身使用,其發電量除了能夠滿足家庭使用外,如果有剩余,國家還會收購,這種產品的價格是300萬日元,相當于不到24萬元人民幣。產品其實很好,但因為一次性投入較高,在日本始終普及不了。日本的太陽能技術成熟,比國內生產的太陽能產品效率高得多,如果能夠采取全球化的生產,比如在中國制造,成本會大大降低,產品才能夠很快占領市場。但是,日本公司不愿意把最先進的產品在他國制造,而是盡可能地留在國內。
再看看美國,它把自己發明的很多太陽能發電的新技術拿到中國來制造,產品已經迅速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返銷美國。因為銷路太好,美國前一段時間還要提起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不過很快遭到了購買方的反對,因為這樣一來,價格要上漲一倍,美國公司還特別成立了反對政府制裁中國太陽能產品的協會。
對“空心化”的恐懼只是借口
問:但是,日本國內一直在討論“空心化”的問題,反對者認為制造業外移將加劇失業率上升等國內經濟問題。
金柏松:對“空心化”的恐懼更多的是一種說辭,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數學模型等經濟學的方法論證,看看保持多少產業就不會發生“空心化”,在一些領域是可以更加開放的。這不應該成為阻擋日本制造業發展的理由。
太陽能市場的喪失是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日本在這些方面已經有很多的教訓,比如以前的手機、電腦,日本公司都曾經有非常先進的技術,有很好的產品,但是受到了保守戰略思想影響,沒能獲得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中,追求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的市場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