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集思廣益。
回顧2011年平板顯示行業大事要事,從國際到中國,液晶時代已經到來。一場從技術到產品再延伸到商業模式的變革正往深縱處發展,大小企業無一例外均卷入到這場變革中,一同經歷這個對面板產業而言最好又最壞的時代。身處其中的他們,將如何針對改變產業過去與未來的一系列論題,展開多元化的思考呢?現在就讓我們坐下來暢享這場討論盛宴吧!
本期廠商嘉賓:友達光電、京東方、深圳天馬、誠志永華、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
本期行業機構嘉賓代表:群智咨詢、臺灣電子設備協會、廣東平板顯示產業促進會、DisplaySearch
論點1:日本中小尺寸面板業務合并的影響
由東芝、日立制作所和索尼三家公司的中小型面板業務,并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合并重組成立的新公司“日本顯示器”,正在快速推進成立前的準備工作。新公司將成為全球第三大中小尺寸面板生產商。
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如果不能成為技術導向型公司,日本顯示器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日本的優秀技術得益于上流裝置產業和材料產業的技術實力,而在銷售業務方面并不突出,如果放任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的話,日本的優勢可能會消失殆盡。所以我們希望能打破這種局面。
通過合并三家公司,我們能擁有3倍的研究開發人員和3倍的設計人員。并且具備了能夠將合并前各公司無法完成的開發項目重新提上日程的能力。我們將全力致力于研究開發。雖然總部機構和普通間接部門會堅決推進精簡體制,但開發不一樣。我們打算進一步強化因資金和資源較少而未能著手的項目。另外,推動未來創新的基礎技術包括有機EL、MEMS以及柔性顯示器技術等。
天馬:我們認為,合并的目的是讓各方能夠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過技術、產能、客戶資源等的共享得到更大程度的水平提升。但是應該注意到合并的三家企業所擁有的產能其實很大部分是重復的,例如他們都采用舊的面板生產線,而且都在4.5代線以下,那么即使合并了產生優勢也不明顯。客戶資源方面結構可以互補但同樣優勢不明顯。如此一來,我們覺得首先受影響的會是臺灣以及韓國的部分廠商,而對我們的影響在臺灣和韓國之后可能會產生,嚴重性暫時不予預計。
從此次合并我們也可以發現,行業內大部分合并其實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合并本身肯定會有一段陣痛期,有的過了之后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產生更大的效益,但是有的過后“痛”依然存在,不能夠很好的磨合,也無法把作用最大化。按個人理解,一家企業的20%并另外一家企業的80%比較容易融合。
論點2:中小尺寸面板是否會面臨產能過剩
在各種終端應用的需求持續推動下,2011年中小尺寸面板的發展形勢較好,調研機構預估明年中小尺寸面板還會保持兩位數的成長。然而未來,中小尺寸面板是否會面臨過剩?
日本顯示器:我們最大優勢是技術實力,高精細、廣視角技術是臺灣廠商所不具備的。而且,生產高精細面板需要投入資金將a-Si生產線轉換成LTPS生產線。就目前的經營狀況和技術實力來看,臺灣廠商都很難滿足新投資。韓國廠商也在大尺寸面板業務方面苦苦掙扎,無暇顧及LTPS生產線。而且,將a-Si生產線轉換成LTPS生產線需要時間。
對客戶而言,顯示器本身就是重要的附加值。客戶并不想使用標準品。為了使自公司的最終產品獨具特色,顯示器本身也必須實現差異化。智能手機目前是戰略商品。以前CPU和OS能夠實現差異化,而現在顯示器則擔負著更巨大的作用。市場并非只通過低價和大量生產即能占領,韓國和臺灣的面板廠商不會輕易地就將生產線轉換成中小尺寸面板生產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產能過剩言之過早。
京東方:公開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生產手機9.9億部,占全球總產量的69%;生產筆記本電腦2.46億臺,占全球生產量一半以上。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手機需求總量約為12億部。隨著新需求和新應用的增長,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將會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增長態勢。
至于產能是否過剩,要看整體市場供求。用6代及以下的生產線來切割中小尺寸,是目前面板廠通行的做法。換而言之這一塊的供需關系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產線的產品結構調整來實現的。當然,如果大尺寸市場需求依然低迷的話,將會使各面板企業產能向中小尺寸轉移,這將導致中小尺寸面板過剩。
(《平顯時代》2012年2月,第89期,歡迎廣大客戶踴躍訂閱、投稿、投放廣告,謝謝您對本期雜志的厚愛!)
更多資訊來自《平顯時代》(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