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很大的滯后性。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間,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品牌型企業并不多,諸多的中小企業是我國安防產業的主力軍。就目前的安防市場而言,由眾多的民營中小企業集結而成的中國安防大軍無論是在核心技術上還是在市場運營上都不足以與海外巨頭抗衡 。市場競爭的加劇不斷壓縮中國本土企業的生存空間,積極樹立市場影響力已經成為本土企業的當務之急,而當前盛行的上市熱潮就是有力的佐證。
到目前為止,中國安防行業的上市企業已達30余家,海康威視、賽為智能、達實智能、英飛拓、捷順、迪威視訊等多家企業先后在中國證券交易市場掛牌上市。然而,在全球經濟的動蕩的大環境下,并不是所有的上市企業都能“錢”途光明。相關機構通過對2011年上半年上市企業半年報研究發現,上市依然是少數行業巨頭的地盤。上半年,只有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兩家行業巨頭營收大幅上漲,其他企業則盈虧不定。
在發展初期,中國安防產業依靠企業數量迅速崛起,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紅火場面,而這一局面或將在成本以及技術的“高壓”下瓦解。部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行業巨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資金上都有著諸多中小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些行業短板在經濟低迷的情勢下是致命的。眾多中小企業的被迫退場,將加速行業巨頭“圈地”,形成寡頭經濟,緩解山寨戰、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局面。
借助于3G應用,運營商開始對網絡監控頻頻發力,而視頻指揮調度的流行則使得傳統視頻通信廠商開始“關照”安防,各股勢力競爭不斷加劇。投影時代專家分析認為,行業應用的不斷細化將會給各方勢力的突出優勢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未來的安防市場或許會是“術業有專攻”,“我的地盤誰做主”,而在這之前,市場競爭將趨于白熱化。
結語:
在“小悅悅”事件中,視頻監控系統將肇事者和漠視者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第16個路人”的道歉則體現了公眾監督的力量。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價值觀的重新樹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可否認的是,借助科技讓公眾力量最大化會是強勁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