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監控行業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興起了數字化監控浪潮。這股浪潮使自八十年代末期成長起來的中國安防市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的監控企業第一次站在了與國外公司幾乎相同的起跑線上,也為中國新興的專業監控公司和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現在一般所說的數字化監控系統,是指監控系統的輸入、控制、顯示、存儲這四大部分均采用數字化圖像壓縮處理技術。它的另一特點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圖像,可利用現有的網絡技術,將現場圖像傳輸到遠端監控中心。可以說數字化監控系統的兩大技術核心就是圖像壓縮存儲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圍繞這兩種技術在監控系統中的應用,就是數字化監控發展的歷程。
數字監控產品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回顧中國國內監控系統的數字化發展過程,期間劃分下述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九十年代前期:當時的監控系統一般采用國外的進口矩陣控制主機,為了適應當時計算機普及化的需求,監控公司紛紛開發利用計算機對矩陣主機進行系統控制的軟件,實現電腦對監控系統圖像切換、音頻切換、報警處理、圖像抓拍等多媒體控制。此時的計算機多媒體監控實際上僅僅作為監控系統的一個輔助控制鍵盤使用,可以說是中國數字化監控開始的雛形。
中國的監控產品國產化進程也是在此時期起步,眾多的監控公司開始生產或仿制與國外公司兼容的矩陣主機、解碼器、多媒體控制系統、云臺外設等監控產品。其特點是以傳統電子制造業為基礎的小規模的產業化。
第二階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在這一時期是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國內公司在完成矩陣主機、解碼器、多媒體控制系統、云臺等外部設備產業化生產后,發現臺灣地區和國外監控公司開始將他們基于傳統電子制造業的監控生產線轉移到中國進行生產,這些產品包括攝像機、監視器、圖像處理器、磁帶錄像機、報警探測器、報警主機等監控產品,上述發展過程只是九十年代國外電子產品制造商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它完成了大多數監控產品國產化過程。中國國內公司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中國制造的松下的攝像機、三洋的錄像機、迪信的報警探測器,促進了監控系統的在中國的普及應用。
但是,國外監控產品制造商大量進入中國,短期內限制了中國監控企業由小規模電子產品企業向大規模生產企業發展的進程,并迫使他們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中國國內企業開始把眼光投向一個新的領域,利用圖像壓縮技術和網絡技術開發新的監控產品,其產品特點是利用成熟的計算機技術、圖像壓縮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利用計算機產業標準化生產的便利條件,無須投入大量開發、研制和模具生產資金,便可快速生產制造產品并投放市場。這種生產模式完全有別于傳統的電子加工制造業,成為中國國內監控企業難得的市場機遇。
這一階段,國外已經開始數字化監控進程,最先被引進國內的數字監控產品是美國和以色列生產的電話線傳輸和網絡傳輸產品,圖像壓縮標準采用MJPEG,系統具有簡單的數字化監控與網絡監控的許多功能,并且還有一項令整個監控業感到新奇的功能——數字錄像功能。由于數字監控設備剛剛引入監控行業,其極高的高科技附加值立刻吸引了眾多監控公司投入其中,紛紛開發出基于計算機結構的數字化監控主機,該系統將矩陣切換器,圖像分割器、硬盤錄像機集成在一臺計算機平臺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監控主機產品,并發展成產業趨勢。
由于受到價格的影響以及硬盤容量的限制,這一時期發展的數字監控系統和數字錄像系統還不能夠在與模擬設備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第三個階段是2000年以后:隨著圖像壓縮技術的進步,特別是MPEG-I、MPEG-II圖像壓縮芯片的大量推廣應用,2000年至今,數字監控產品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產品也由原來的數字監控錄像主機發展到網絡攝像機、網絡傳輸設備、電話傳輸設備、專業數字硬盤錄像機等多種產品。
由于中國監控市場的特殊性,國外的數字監控產品這期間雖然頻繁亮相中國市場,但確沒能象他們的模擬產品一樣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外國的產品為中國市場帶來了數字化監控、網絡化監控的理念和技術發展方向。而國產化的數字監控產品,伴隨著中國計算機市場的迅猛發展,開始引領中國的數字監控市場的潮流,他們的產品技術上與國外幾乎相同(使用幾乎相同的計算機和芯片),功能上更能體現中國安防的特殊需求,價格上比國外品牌更具競爭優勢。
2000年以后,伴隨著中國國內監控系統數字化、網絡化需求日益增大,數字硬盤錄像設備開始取代傳統模擬錄像設備,數字監控產品市場份額的不斷增長,使許多傳統的IT企業、網絡企業、家電企業紛紛看好這一市場,投入資金、人力、開發數字監控產品,數字監控市場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