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兩岸電子產業蓬勃發展,且在全球電子產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臺灣電子產業從半導體、面板、太陽能硅晶圓等上游原料,及印刷電路板、主被動元件至整機產品,均為制造技術純熟且具創新研發的產業。
臺灣擁有包含制程減廢、污染減量、能資源效率提升及廢棄物資源化等清潔生產技術優勢與能力,目前臺灣環保產業技術公開項目計242項、環保設備分為35類,其中環保設備及材料制造業1,437家、環保技術服務業1,597家,極具推廣清潔生產技術能量的市場潛力。
大陸在十一五期間持續擴大污染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環境保護投資總額達1.4兆元人民幣,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1.5%,此外,大陸近年來陸續公布如行業別清潔生產標準、電子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產業面臨污染防治設施新建及更新的迫切需求,預期大陸電子業清潔生產市場商機將達25億人民幣。
電子業在兩岸蓬勃發展同時,水資源缺乏是業者共同擔心的問題,節約用水已在兩岸發酵,并尋求合作空間。我國政府自2003年起,即積極透過輔導提升廠商用水回收率,期望于2021年時,電子業用水回收率能達到75%以上;另中國大陸配合十一五的節能減排政策指導,針對電子業亦訂定排放水標準,以漸進式發展模式,逐年加嚴排放水質及水量,又配合對設立節水措施廠商進行實質經費補貼,顯見中國政府對于減排重視。
伴隨著全球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電子產品更新汰換加速,廢電子產品數量也快速增加。
臺灣環保署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15條,公告應回收清除處理的廢棄物項目,其中涵括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2大類13項廢棄物,根據統計于2009年共計回收廢電子電器1, 426,584臺,廢資訊物品2,569,973件,其主要由島內14家受補貼處理機構以機械物理方式進行資源化處理。
據估計大陸的電子電器產品報廢量于2009年超過4,000萬臺,為有效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中國國務院于2009年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并于2010年9月公告電視機等五種產品,列入首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中,同時明令禁止采用露天焚燒等落后方式處理,以減少環境污染,另持續推動上海、天津及北京等地回收處理廠試點專案,以促進資源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