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陣地,而黑板則是課堂教學絕不可少的媒體工具,被用以呈示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因廉價易用,黑板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學校與教室,數百年來,始終牢牢地統治著學校的講臺,而如今另一種形式的具有高科技性能的“黑板” “粉筆” “黑板擦”出現了,并帶著其它更理想的功能,構成了真正的現代化教學體系。[1]
“交互式電子白板”正在國內日益受到重視。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部分教室里安裝了電子白板,并在日常教學中開展應用實踐。從陌生,懷疑,好奇,到主動地嘗試,再到今天許多使用過交互白板的教師得出由衷的肯定,歷經了一年多時間我們看到了新技術是怎樣走進課堂教學過程,并切實地感受到了這一新技術是怎樣成為了教師和學生的助手、朋友、伙伴的。對于很多教師來說,交互白板已經成為黑板的替代品,成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新的舞臺。當然交互白板在應用之初直到現在也同樣遇到了眾多問題和困惑。經歷了前期的嘗試、技術熟練過程,我們開始關注交互白板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深入整合。本文結合交互白板在實踐中的應用,來探討課堂教學的新道路.
一、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階段性
(一)
這是在白板應用初始時部分老師的應用方式,這些教師缺少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基礎。由于這些教師技術基礎比較薄弱,面對新技術時,他們在心理上也有膽怯感。此時,教師的首要需求是技術的支持。其應用主要表現在:
1、替代黑板的功能
與黑板相同的書寫、繪畫和擦除功能,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已使白板替代了黑板的使用。
2、部分特殊效果的簡單使用
如拉幕、探照燈、拍照等,這些功能簡單易學。
3、演示
展示圖片、演示PPT或其他軟件和工具設計好的課件。
在這一層次,我們時常會看到教師出于心理上的原因而避免使用白板的現象,這樣他們心中會有安全感,至少,這樣做可以保證課程按照自己原有已習慣的方法進行,不會出現大問題。可見,面對新技術時,突破技術障礙和心理障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簡單易學的技術手段是減少心理障礙的關鍵。無疑,交互白板擁有這方面的優勢。
(二)
這是已經較熟練使用白板和有一定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基礎的教師的應用方式。在這種應用方式下,教師已經較熟悉白板的特性,心理上也開始接受這個新鮮事物,甚至開始依賴白板了,但這一層次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主導為主要特征。此時,教師對支持的需求已從技術逐漸轉向資源的設計開發和教學設計。其應用主要表現在:
1、可以在白板上熟練操作
教師可以在白板上熟練操作,這使教師離開了計算機操作臺,又可以面向學生站在白板前了,這個變化使教師從遠離集體又回到學生集體當中。
我們知道,每當教師在計算機操作臺演示課件時,教師在講臺的走動和時間的延遲,很容易對一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學生造成冗余信息傳遞而破壞他對知識內容的關注和理解。這點尤其應避免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由于學生對白板關注的增多(以前是黑板,但是其信息容量小,形式單一,且有污染),加強了集體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教師也變成整個學習集體中的一員,不再是遠離學生的躲在設備后的軟件或設備的操作者,學生在無意識中達成了更多的與老師和同學的情感上的交流溝通,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
2、白板特有功能及其技巧使用
如應用拉幕、探照燈、拍照、擦除等白板的這些特殊效果和應用技巧,可以設計出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白板對動畫、視頻的隨時暫停控制與標注使教師能夠更加自主的應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彌補了很多課件交互性較差的缺陷。
(三)
此時,教師不僅可以熟練使用交互白板的各種功能,而且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將白板所帶有的交互能力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中,并能夠將已有資源和自主設計的白板資源整合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了。此時,教師已很少需要技術支持,更多的支持將來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教學設計上。進入這一層次后,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是否使用了良好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成為制定教學策略時主要考慮的內容。此時交互白板的應用主要表現在:
1、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
此時,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聽過的一堂數學課上看到一位老教師是如何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和白板的交互性的。這位老教師剛剛接觸白板,還不熟悉。但是在教學環節中,需要在白板上畫出幾何圖形的時候,他問:哪位同學想到前面來試試,畫出這個幾何圖形。好幾位同學躍躍欲試,平時他們在課間早就使用過很多次了,這下可有機會展示一下了。于是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使用白板注釋庫中的幾何繪圖功能畫出了漂亮的幾何圖形,并對其進行了標注。這個例子說明,這位教師不僅沒有因為技術而阻礙了教學,相反,學生獲得了一個實踐參與的機會,充分體現了交互、參與的新課程理念。同時,也體現了這位老教師對教學內容和課堂的從容的控制能力和對教學進程的把握能力。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媒體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學策略的應用,教學策略也隨著教學經驗的豐富而擁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2、課堂教學過程的記錄和保存[2]
交互白板可以記錄下白板上發生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所有細節。而白板軟件提供了一個脫離白板環境可以閱讀白板特殊文件格式的小程序,這一功能可以使學生隨時復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筆記的抄寫過程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在白板上發生的所有課堂教與學的過程都可以以最通用的格式被記錄下來,如PPT,HTML格式,這時記筆記的時間可用來更多的參與到集體學習或交流反饋中。
3、鼓勵學生參與交互白板的資源建設
這也是實現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方法。由于交互白板的易學易用,加上現在信息技術教育的日益普及,學生參與意識的增強,很多學生通過觀察教師上課使用和課間的嘗試,對白板功能的掌握甚至比教師還快。此時,便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結合他們在信息技術課程(或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協助教師設計課堂教學中所需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動掛圖中的背景、頁面或圖像,也可以是Flash動畫,還可以是可用于數理化課程中的各種幾何圖形、物理化學的儀器設備圖等。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些活動的參與形式可以是學生個人,也可以是學生小組共同完成。
以上是交互白板的幾個應用層次。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黑板就是教師與教學內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學生與學習內容交互的界面,此時黑板就是一個交互平臺,現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交互平臺。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掘這個新交互平臺中蘊涵的教學策略,使這一技術真正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突破。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黑板就是教師與教學內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學生與學習內容交互的界面,此時黑板就是一個交互平臺,現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交互平臺。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掘這個新交互平臺中蘊涵的教學策略,使這一技術真正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突破。
二
信息技術要真正的進入課堂。首先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參與.沒有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參與。信息技術就可能被擋在教室之外。與課程整合就是一句空話。而期望教師和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是信息技術方案要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和認同.當然也有不少老師不太認可交互電子白板。近幾年。有些電教設備和教學軟件的大量閑置。使學校和老師們對信息技術的熱情大為減低。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不完善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不當使用。并沒有給教學效果。效率帶來實質性的改善。不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態度由認同轉向懷疑。甚至是反感,排斥。
語文教師洪文輝在”教師不能讓’鼠標’牽著鼻子走”一文中:”聽多了。看多了運用多媒體播放的可見。總覺得教師快成了’鼠標’了。塑造著’點擊’者角色。忽略了’點撥’者角色的再造”.洪文輝發出這樣的呼聲:”教師不是機器人。人不能成為多媒體的附屬品”[3].為”炫耀”技術功能過渡使用技術而干擾教學;或被”機器”牽制。讓”鼠標”牽著鼻子走.凡此種種。都是人與”機器”關系的錯位.
如果教學信息化并不能給教與學帶來實質改善。而是接受”機械式的對待”。那么。教師和學生如何會接受呢?信息技術如何進入課堂呢?
從問題中反思。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第一個突破口:即改變思維模式。從技術本位向教學本位轉變。一切從教師和學生需要出發。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思考問題。為教學需要制定技術解決方案.
科技以人為本。教師和學生是信息技術的產品的”用戶”。試圖讓”用戶”依從和適應技術的做法是難以成功的。只有讓技術服務并服從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才能換來師生的認同。這是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要走的關鍵一步.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較好的適應了課堂上教師”邊走。邊說。邊寫”的行為習慣。而且教師和學生不再”吃”粉筆灰。免受機器般的待遇。多媒體電腦和黑板的功能整合為一體。建構了一個類似傳統”粉筆+黑板”的課堂教學環境.這就是我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平臺的原因之一。
教學過程是個多要素相互作用動態多變的過程,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過程更是呈現出了多樣的變化和不確定性。基礎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過程。不是簡單的機械過程。電器工程。信息技術要真正進入課堂。在理念和方法上需要經歷很大的轉變。之一是:以人為本二不是以技術為本;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技術出發.任何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自動的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根本性突破的是教師。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藝術的結合。 交互白板的應用將最終帶來“日常課堂教學的信息化”
作者工作單位:高青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丁興富,李敬東從黑板到交互白板的歷史進程——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前景的展望
2電子文獻:將國珍。交互式電子白板服務教學 尋求課堂新道路.
http://www.mathscai.com/kejianjiaocheng/200610/kejianjiaocheng_20061023070103.html
3洪文輝 教師不能讓“鼠標”牽著鼻子走[N].中國教育報。20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