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傍晚,北京數字電視項目招標結果正式公布,國內家電制造商海信最終中標,而原來與歌華有線聯手占領北京數字電視市場兩年之久的國內另一家電巨頭長虹卻黯然落選。回想起2年前歌華有線與長虹簽訂的“長期合作伙伴”的協議,不禁使人對長虹落馬的原因產生疑問。
北京是國家廣電總局指定要在2005年之前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的33個試點城市之一。而歌華有線是北京惟一一家有線網絡運營商。
2002年5月25日,北京歌華有線與四川長虹在北京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書》,雙方決定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并選擇彼此作為在數字機頂盒領域進行長期合作的首選對象。長虹將以最先進的技術、最優惠的價格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向公司提供數字機頂盒產品歌華有線則將給予四川長虹國內生產廠家中最優的數字機頂盒市場份額。
是什么改變了歌華有線與長虹合作的決心呢?有關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2003年9月1日,歌華有線開始在北京試行“有線電視數字化”工程,首批免費投放的200臺機頂盒全部由長虹提供。然而不知是設備本身的原因,還是廣電集團制定的機頂盒試行標準不成熟所致,設備的返修率達30%,加之內容的匱乏,招致不少用戶中途退訂或拖欠入網費,大大減緩了數字電視在北京的推行速度。歌華有線擁有有線網用戶200余萬戶,為北京市惟一的有線網運營商,但2003年,該公司發展數字電視用戶數尚不足1萬。
今年,對于北京的數字電視產業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依照廣電總局的規劃,今年北京地區必須全面開通數字電視。為達到這個目,廣電總局于去年年底決定,先從機頂盒提供商下手,花大力氣在全國范圍內重新招標。消息傳出,國內各大機頂盒生產商紛紛應標,最終海信脫穎而出。
然而機頂盒提供商是不是真的是北京數字電視發展的結癥所在呢?有關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真正結癥在于數字電視標準的遲遲不出臺和節目的匱乏。美國有200多套節目,免費的節目只有8套。而北京免費的節目高達50多套,如果想讓用戶為數字電視買單,就必須制作出分眾化、專業性強的優質節目。
歌華計劃今年投資12億人民幣在北京發展60萬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到2006年全面實現模擬轉數字,450萬用戶全部使用數字電視。